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020高考作文权威点评这么写,才能得高
TUhjnbcbe - 2024/6/23 16:41:00
告别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0/5778566.html

高考作文引导着语文教育,也聚合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7月7日11时30分,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几乎在同一时间,各地高考作文题陆续出现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今年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本报邀请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第一时间作出点评。

点评人: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管然荣(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邓彤(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语文特级教师)

褚树荣(宁波教育局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Ⅰ卷:

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

汪锋:从表面上看,全国I卷仅仅是根据一则历史材料写读后感,考虑到考前各种针对疫情材料的押题,这种回避却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题。如果,还有考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疫情材料模块化的移植到作文中,相信阅卷老师会哑然失笑。这其实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次提醒,猜题是没有出路的。

这道题目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实力的考生。从命题技术上看,沿用了这几年一贯的模式,创设了真实的写作场景。如果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读书会,那该校的语文教育就完全迷失了。在班级读书会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来谈感受,是从阅读到表达的重要实践,而且是重要的交流机会,跟他人思考的碰撞是提高思辨能力的最佳途径。

这里最重要的表达要求就是讨论主题明确,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谁的行为最有想法,但这个想法仅结合上述材料是不够的,这也在考阅读量。《论语》等经典中对此还有更多的讨论,此外考生还需要申述这些行为背后的品格力量,设身处地的理解也需要了解更多的史实。

最后需要提醒,发言稿的听众是自己的同学,考生写作时经常会忽略语气措辞的得体,这在今后的语文教育中应该更加重视。

全国II卷: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演讲稿)

管然荣:全国II卷大致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思路,体现了真实“情境任务写作”的良好理念。近年来,倡议书、书信、演讲稿等都成为全国卷作文要求的文体。这些文体都是高中生应该熟练掌握的日常文体。该题目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一组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设置了一个清晰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要在这情境的限制中完成写作。

提示语“年的春天”,点明了万众一心齐“抗疫”的时代背景,而所引“寄言”名句,又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乡与乡甚至国与国之间相融相合、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要求在共克时艰的当下表现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大主题,文章的立意指向十分鲜明。

本题还具有明确的“语境”限制,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要写成演讲稿的体式,交际交流色彩浓烈,所要求的现场感强烈;是一种对象性十分明确的情境交际写作,选材、手法、语言等都要服务于这样的交际需要。

我认为,写作此文一是体现演讲主题。二是明确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代表,受众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三是演讲稿层次清晰、号召激励的文体特征要显豁。四是既要有鲜活明快的生活语言,也可适当体现一点中文演讲典范古雅的语体特征。

全国III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邓彤:这道题同时考察了学生的两大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与书面交际能力。这道作文题特别注重思辨,将“如何认识自我”这一颇具哲学思辨色彩的话题作为写作内容。

为降低难度,命题人又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支架:认识自我的路径——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认识自我的内涵——“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想过怎样生活”。考生从这两方面思考,就可以有效进行写作构思了。当回答出“我是谁”类问题之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看似玄妙高深的思辨话题,一旦有效利用试题材料中的支架,思考起来也能颇具章法。思维层级甚高,写作难度不大,这样的试题是令人满意的。

全国III卷作文还有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如此宏大的话题,却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道题聚焦于特定的写作情境,体现了写作“经世致用”之功效。

试题材料首先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毕业前为高一新生写信,就“如何给自己画像”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需要考虑特定的写作目的——分享本人“为自己画像”的体验,要考虑具体的写作对象——高一新同学,要恰当运用指定的文体——书信。

这篇文章不能自说自话,要符合书信格式,要运用学兄学姐口吻,要着重阐明进入高中“为自己画像”的意义和方法。这一情境的意义在于,写作不再是作者的独自面壁苦思,不再满足于自圆其说,而需要“为时而作”“为事而作”。思辨与语境交相辉映。

故此,我认为,这一高考作文题具有指标性意义。

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汪锋: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材料很熟悉,主题也在意料之中。

此题的考生大概心理上会比较安定。“距离与联系”的辨证关系在“疫情”这一大背景下得到凸显,也就是,非疫情条件下的“距离与联系”的日常表现,比如,拥抱等于亲近,不再拥有理所当然的解读,这反而说明了形式(距离)与情感联系并不具有必然性。当改换形式之后,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背后的联系,就更突出了联系的价值。

相对来说,要在作文中呈现自己的这些思考,比较保险的形式是夹叙夹议,考生举一些准备好的相关实例,再扣一下题目中的主题,这应该是大多数考生会采取的策略。相应来说,这类作文的区分度非常难拉开,阅卷老师可能只能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的优劣来判分。

如果考生构思一个故事,先是距离上的改变造成误解,然后通过细节上的触发,悟出背后更紧密的联系,当为一类文之选。

全国新高考II卷:

主持词:带你走近——(地名)

褚树荣:高考作文,一般可归为两大类,一类可谓之“隐喻型”,借用寓言、故事、格言等作为比喻、象征、类比,命题意图是隐晦、寄托、曲折的。一类可谓之“直陈式”,材料是真实或模拟的社会事件、典型话题、具体情景,命意是直接、明确的,无需考生转弯抹角去“破译”。考生只要就事论事即可。新高考II卷是个“直陈式”的题目,审清题意并不难。它的命意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人文浸染、地理游历、人事阅历、历史沿革、地名掌故等等,只要地名和你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精神启蒙、价值体认有关系,都可以择其一二,作为立意,就不会偏题跑题。

“主持词”是特定情景中的口语交际写作。要求“切合身份”,意味着这篇作文,相当于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讲述的“脚本”,所以要求有介绍性文字的明白,讲述性文字的生动,口语化文本的通俗。但是,“让你联想”“唤起你的记忆与情感”“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提示,又在暗示着可以讲故事,作论述。批卷时,老师是不会把是否是规范的“主持词”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因为“主持词”可叙事、可抒情、可说理,所以,“明确文体”这句话可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

值得一提的是该题的价值导向。这个题目让我们想起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媒体融合、社会参与、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高考作文权威点评这么写,才能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