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经结束,年已经开始。值此之际,iNature编辑部统计了年中国学者在Nature及Science发文量,共计篇,对此进行了汇总:
按杂志划分,中国学者发表Nature论文篇,Science论文篇;按单位划分,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共计发表68篇,清华大学有27篇,北京大学有21篇,浙江大学有20篇,南京大学有12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2篇,复旦大学有9篇,香港大学8篇;按照是否有国外单位合作,中外合作的有篇文章,有篇主要由中国单位完成;按照通讯单位的数量划分,只有一个通讯作者的有74篇文章,多于一位通讯作者的有篇文章;按通讯作者来划分:潘建伟有5篇,柴继杰有4篇,朱敏有4篇,徐华强有3篇,李菂有3篇,孙金鹏有2篇,韩志富有2篇,常俊标有2篇,黄三文有2篇,陈柱成有2篇,高福有2篇,袁国勇有2篇,谢晓亮有2篇,施一公有2篇等。按照领域划分:生命科学(比重至少超过一半)及材料学领域偏多。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如有任何错误,可留言告知编辑部,方便我们第一时间纠正,同时对此产生的任何错误,我们深表歉意。
年中国学者在Nature及Science发表文章的单位列表
年中国学者在Nature及Science发表项研究成果汇总:
年中国学者在Nature发表项研究成果详细列表:
在年12月12日,iNature编辑部总结了年7月1日到年12月12日中国学者在Nature发表的75篇文章(点击阅读);
年6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徐翔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Hypocrystallineceramicaerogelsforthermalinsulationatextreme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具有锯齿形结构的亚晶锆石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多尺度设计,可在高温下实现出色的热机械稳定性和超低热导率。热机械和隔热性能相结合,为极端条件下的坚固隔热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材料系统(点击阅读)。
年6月29日,复旦大学麻锦彪及清华大学王宏伟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insightsintodsRNAprocessingbyDrosophilaDicer-2–Loqs-P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Dcr-2–Loqs-PD在apo状态和处理50?bpdsRNA底物的多种状态下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这项研究揭示了Dcr-2-Loqs-PD进行ATP依赖性dsRNA加工全循环的分子机制(点击阅读)。
年6月29日,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AxelBehrens(中山大学LiHuafu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GREM1isrequiredtomaintaincellularheterogeneityinpancreatic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BMP抑制剂GREM1鉴定为人和小鼠胰腺癌细胞异质性的关键调节因子。持续抑制BMP活性对于维持上皮PDAC细胞至关重要,这表明维持胰腺癌的细胞异质性需要由单一可溶性因子引发的连续旁分泌信号传导(点击阅读)。
年6月21日,清华大学丁胜、刘康及马天骅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Inductionofmousetotipotentstemcellsbyadefinedchemicalcocktai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通过三种小分子TTNPB、1-Azakenpaulllone和WS6的组合对小鼠多能干细胞(PSCs)的TotiSCs的诱导和长期维持。该研究用于TotiSCs诱导和维持的化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体外系统来操纵和理解全能状态,从而从非生殖细胞中创造生命(点击阅读)。
年6月17日,北京大学谢晓亮,曹云龙,肖俊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南开大学沈中阳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BA.2.12.1,BA.4andBA.5escapeantibodieselicitedbyOmicron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刺突蛋白结构比较,表明BA.2.12.1和BA.4/BA.5表现出与BA.2相当的ACdjE2结合亲和力。总之,该结果表明Omicron可能会进化出突变来逃避BA.1感染引起的体液免疫,这表明BA.1衍生的疫苗加强剂可能无法针对新的Omicron变体实现广谱保护(点击阅读)。
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郑健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Synthesisofamonolayerfullerenenetwor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层间键合裂解策略制备了一种大尺寸的单晶二维碳材料,即单层准六方相富勒烯(C60)。这种具有中等带隙和独特拓扑结构的二维碳材料为二维电子器件的潜在应用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平台(点击阅读)。
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及波士顿学院WangZiqiang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OrderedandtunableMajorana-zero-modelatticeinnaturallystrainedLiFe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学报告了在自然应变的化学计量LiFeAs中形成有序且可调谐的马约拉纳零模式(MZM)晶格。总之,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条通往可调谐和有序MZM晶格作为未来拓扑量子计算平台的途径(点击阅读)。
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领导的国际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repeatingfastradioburstassociatedwithapersistentradiosour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B。上述发现揭示了活跃重复暴周边的复杂环境有类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战了对FRB色散分析的传统观点,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这一剧烈的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点击阅读)。
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Genomeevolutionanddiversityofwildandcultivatedpotato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24个野生种质和20个栽培种质中组装了44个高质量的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这些种质代表茄属部分Petota(带块茎的进化枝),以及来自邻近部分Etuberosum的2个基因组。总之,这项研究将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并丰富我们对马铃薯作为全球主食作物的进化和生物学的理解(点击阅读)。
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Graphpangenomecapturesmissingheritabilityandempowerstomatobreed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个番茄图泛基因组,它通过精确编目来自个基因组的超过万个变体,包括32个新的参考水平基因组组装。总之,该研究促进了对复杂性状遗传力的理解,并展示了图泛基因组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点击阅读)。
年6月8日,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KhalilAmine及北京大学潘锋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OriginofstructuraldegradationinLi-richlayeredoxidecatho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纳米应变和晶格位移在电池运行期间不断累积。这些发现突出了晶格应变/位移在引起电压衰减方面的重要性,并将激发一波努力来释放LMR正极材料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点击阅读)。
年6月1日,武汉大学刘天罡,波恩大学JeroenS.Dickschat及东京大学IkuroAbe共同通讯(陶慧,LukasLauterbach,卞光凯,陈蓉博士,侯安伟及TakahiroMori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Discoveryofnon-squalenetriterpe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两种真菌嵌合I类TrTS:Talaromycesverruculosustalaropentaene合酶(TvTS)和Macrophominaphaseolinamacrophomene合酶(MpMS)进行了表征。该研究结果确定了三萜生物合成的新酶促机制,并增强了对自然界中萜生物合成的理解。该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陆续揭示的“所有三萜化合物都是以角鲨烯为唯一起始单元合成”的固有认知(点击阅读)。
年5月18日,北京大学王兴军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JohnE.Bowers共同通讯(北京大学为第一单位)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Mic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