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诗教传统悠久的国家,发展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当代中学语文教育诗教的断层,及诗歌创作的缺位,使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低下,中学生诗歌作品贫瘠,即使有也是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
然而诗歌创作是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诗歌发展现状不乐观,我们应该重视诗歌创作,为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而努力。
诗歌创作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添学生文章的文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创作在中学的开展是符合课改“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精神,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的表现。
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意义诗歌创作的理论是诗歌创作的创作概念与原理,是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看法与认识。
诗歌创作能力培养,涉及诗歌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诗歌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诗歌创作学的理论依据,以及诗歌文艺学等方面的理论依据,有了这些理论的指导中学教师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诗歌创作能力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开展是教育公平的要求,是教育多元文化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是诗歌的发展和再生的需要。
一、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正义的要求
实施中学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正义的体现。
教育正义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立场,教育正义确定每一个人的教育基本权利,确定教育利益的分配,也规定教育的行动原则,也确定每一个人充分利用教育自由和机会的限度。
所以教育的正义也包括人有权利充分的选择或者不选择诗歌创作的权利和机会,诗歌创作在语文教育和语文考试中应当受到正当的对待。
教育正义不仅指教育基本结构、基本制度、教育机构提出的针对受教育者的一切政策和措施以及实践方式的正当,也指集体和个人的行为的正当。
教育机构制定的教育制度应当符合教育正义的要求,应该正当的对待多元文化,正当的对待不同的文体。
进行诗歌创作能力培养是诗歌的发展和再生的需要,诗歌创作理应得到尊重和包容。
二、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企盼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而多元文化教育重视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学习、欣赏,共同发展。
多元文化要求考虑所有文化的问题,考试制度考虑不同民族和人群的需要。
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代语文教育考试制度应该更多的给诗歌创作以尊重和包容。
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诗歌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教育启示我们应该承担起文化发展的责任。
当前应试教育的存在、考试的功利性和霸权性等问题,使得人们没有意识选择诗歌创作,也没有权利选择诗歌创作。
大多数人对考试限制诗歌创作所持的态度是被主流话语同化、不关心。
诗歌创作受限看起来是合理的,实际上是人们的思想被同化了、被文化霸权控制了,诗歌遭受着主流文化的排斥。
特别是语文作文考试作文命题的要求“诗歌除外,问题不限”、“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写一篇议论文或说明文”等,这些都是对考生的强制性要求,是对诗歌的压制与胁迫,诗歌创作逐渐弱化、边缘化,诗教传统出现严重的断层。
进行诗歌创作能力培养有助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诗歌发展的需要。
三、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延续诗教传统的责任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是继承我国的诗教传统的要求,汉语诗歌创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
诗歌是“土生土长”的,具有几千年中国发展历史的问题,诗歌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起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
发展诗歌创作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让世界人民一起品鉴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诗教传统,使诗歌创作得到长足发展,至少不至于如此的缓慢、停滞,甚至倒退。
我国出现了如此多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等等,如果中国的文化够强大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民能看不懂中国的诗歌吗?
偌大的中国能只有莫言一个人在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已吗?
你若怀疑中国不可能再出一个李白或是杜甫而去限制诗歌创作,觉得诗歌创作是诗人是事不是学生的事,就像就像怀疑因为可能再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诺贝尔等伟人而去限制或不提倡大家去相信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样。
这样注定是时代的悲哀,注定时代再难遇到伟大的诗人和科学家。
诗歌创作的能力内涵及其培养途径新课改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我们要将新课标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实施和普及。
诗歌创作有利于提高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具体要从教师、学生、教材编者和考试命题者等方面下功夫。
一、开展诗歌创作教学
开展诗歌创作教学是指从无到有,并增加诗歌创作的比例。
充分重视诗歌创作教学,改革现有的诗歌教学“重鉴赏,轻创作”的现状,设置相应的诗歌创作教学的阶段目标,注意学段之间的衔接。
具体说来是初中阶段的诗歌创作侧重诗歌创作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的学习,高中阶段注重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训练,语感的形成。
从根本上重视诗歌创作是要求教材编者在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中能够增加诗歌创作在教材中的比例。
科学的设置诗歌创作练习,考试命题者在作文不要明文限制诗歌创作,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开展诗歌创作。
要注重诗歌创作知识的积累,诗歌创作方法的选择,诗歌评价标准的确定。
利用现有教材,夯实诗歌创作的基础知识,进行诗歌创作训练、素材积累。包括诗歌创作教材的编写,诗歌创作兴趣小组、兴趣班的建立。
进行诗歌写作训练,最基本的是进行诗歌创作教学,开展诗歌写作训练,包括诗歌鉴赏、仿写、创作。
诗歌创作的教学要多开展诗歌教学,开展有趣的诗歌教学,开设诗歌创作课。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意识;穷实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学的理论诗歌的基本理论;鼓励学生多积累诗歌,培养诗歌创作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诗词。
此外,课外还巩固诗歌创作教学,明确诗歌创作教学的目标,摸索诗歌创作教学的方法,注重诗歌创作教学的过程。
二、开展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
开展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如:征文、朗诵、参加诗社,进行采风、拓碑等活动。
让学生参与征文活动,参与征文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拟定征文比赛方案,征集征文比赛稿件,对征文比赛作品进行评比。
与学生一起创诗社、办诗刊、办诗歌墙报等,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诗歌创作的思维,开展诗歌创作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阅读积累,挑选经典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背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句话童叟皆知,所以进行诗歌创作,应该以读诗为基础。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诗作,尽量争取能够背诵,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韩军老师提出“举三反一”的方法,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内外诗歌作品,最好是经典的诗歌作品。
三、重积累,促内化
进行诗歌创作要充分积累知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诗歌创作亦是如此。
诗歌创作的成功,功在诗歌创作之外,努力主要在于阅读与积累,创作方法的训练与创作实践。
积累是量变,内化是质变,由量变到质变,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诗歌创作基础知识的积累,诗歌语感的培养和诗歌创作方法的实践。
学习是将知识性的东西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
高考学生认为学习诗歌创作代价太高,高三学习紧张,花太多时间不值。
但是我们花了十年八年的时间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代价不高吗?这样的时间花费的很值吗?
为什么很多初中学生学了五年到八年的写作,文釆还是不好,还是惧怕甚至厌恶写作。
高中生学了八年到十年的写作大部分也没见得文章写得有多好,文笔有多流畅。
难道这样的效率就高吗?这样的语文学习就值吗?
当然我们的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只是针对有诗歌创作兴趣或者能力的同学开展诗歌创作的教学和培养,采取的是自由、自愿的原则。
结语诗歌创作的能力培养与诗歌鉴赏的幵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之进行诗歌鉴赏而不进行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或者是只开展诗歌创作教学而忽视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语文教学以诗歌鉴赏为主,很多师生没有认识到诗歌创作对于诗歌鉴赏的作用。
我们的诗歌鉴赏要依据时代背景,依据作者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反映作者想法、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