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们上过的语文课,大多没有摆脱功利底色
TUhjnbcbe - 2024/7/13 15:58:00
治疗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贴在郭初阳身上的标签从来不少。作为一名独立语文老师,他是“新生代语文教育领军人”,也是“体制教育的反思者”。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者,他的公开课被称为语文界的“巴黎时装发布会”,让前来旁听的同行、家长屡屡惊呼“语文还能这样教”。但对于郭初阳来说,这些标签都不重要。自年离开执教六年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后,郭初阳以更为独立的身份审视和反思语文教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通过离开学校来接近教育的。”“独立”意味着边缘,也意味着自由。年,郭初阳与蔡朝阳、吕栋(三人也被称为“浙江三教师”)出版《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分析考察三大小学语文教材权威版本中涉及“母爱”话题的课文,直指小学语文教材诸多不合理性,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年,郭初阳参与编著的《让性回归常识》正式出版。他也借由此书向大众疾呼“儿童性教育应该被完全学科化”。郭初阳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改革。离开学校之后,他既有关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选择权,但同时,他也需要自行研发教材,并接受来自市场、家长和学生的三方检验。到了今天,郭初阳将语文教学比喻为“造船”。在他看来,我们不能为造船而造船,不然造船本身就会变得无聊而乏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当能够借由“造船”,唤起学生行驶向远方的渴望。近日,这套集结了郭初阳二十多年教学心血的《郭初阳的语文课》正式出版。这本新书既是他在漫长教学探索中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完整的语文课堂实录。同以往一样,这十堂语文课远远超出了人们对语文的既有认知,以经典文本为起点,郭初阳带着学生们潜入文本内部,并从中扩展出更为广阔的话题空间。“莫泊桑的《项链》和《灰姑娘》的叙事传统有什么关系?”“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从《牧人的故事》来理解‘自由’的重要性。”在新书发布之际,我们通过电话连线采访了身在杭州的郭初阳,与他聊了聊什么才是“自由而有光的教育”。郭初阳认为,理想的教育有如一场化学反应:学习的人有一颗渴慕的心,教授的人既想教又能教。当师生刚好在某个“可教的时刻”相遇,好的教育就自然发生了。《郭初阳的语文课》,郭初阳著,乐府文化

北京联合出版社,年10月。采写

青青子郭初阳,独立语文老师,语文界新生代领军老师,语文课堂的革命者。代表作有《郭初阳的语文课》、《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等。01十堂“超纲”的语文课—“好的语文课,能将人带往远方。””新京报: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和传统的语文课本非常不同,比较像是西方人文通识课的课本,借由“语文”的概念,跨学科地教授人文知识。当时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本书的?郭初阳:这本书算是我十多年来教学的自然成果,属于瓜熟蒂落的过程,也和这些年来我对语文的理解更新有关。我现在更倾向于将语文课理解为“语文+”。我认为“+”的概念很好地阐释了语文本身的特质和语文这门学科的功能。首先,语文的基底是语言,而语言又是思维的体现。朱光潜曾在《诗论》第四章提到过,所谓“有话说不出”,“说不出”因为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清楚了,你就可以说清楚,也可以写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要有承载性的内容,就像其他学科也都需要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以,一个好的语文课,既是完全语文的,同时,又像一艘船,载着我们到各个地方去。狄金森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我觉得这是蛮好的比喻。如果学习语文就是“造船”,我们不能单单为“造船”而造船,这样的话,“造船”本身会变成非常无聊的劳动,会让人厌倦。一个好的老师应当能够唤起学生行驶向远方的渴望。上课中的郭初阳。为了达成这样的使命,语文课就不只是学习教材那么简单,它要有更丰富、更有趣的承载性内容。同时,它需要穿插通识教育内容,比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经济学等。新京报:这种“语文+”的尝试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郭初阳:这种尝试主要还是从我离开学校之后才开始。出发点很简单,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课是可以好玩、有趣,也是值得深思的。新京报:当时是如何选择这十堂课的主题的?郭初阳:从这10节课的内容上来看的话,刚好一半文本是教材里的,一半文本是教材之外的文本。比如《珍珠鸟》、《愚公移山》、《项链》、《鞋匠的儿子》,还有《父母的心》,这些原本就是在教材里面的,另外5节课就是自选教材。之所以会有自选教材,是因为语文教材的容量实在太有限了。当年我们做《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中国海洋大学的朱自强教授就认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总结下来就4个字:短小轻薄。篇幅很短很小,文体不分明,多以散文为主。《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朱自强/郭初阳/徐冬梅/王荣生/李庆明/周益民/张学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6月。如果老师拿这样的教材来作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从中获得的营养会严重不足。因此,我觉得,学校里的语文课,语文书与补充教材的比例,五五开是一个恰当的比重,既充分考虑到语文本身的营养,也充分考虑到应试的问题。新京报:你在每一堂课的文本选择上,做了哪些考量?郭初阳:之所以选择这些文本,是因为它们兼具经典性与可阐释性。例如,这本新书里面有一堂《愚公移山》的课。《愚公移山》是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范本。我前后上过3节《愚公移山》的课,越来越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有阐释的空间。《珍珠鸟》也是一样。你既可以把它看成是简单阐述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信赖的一个文本,同时,你也可以从普通人不太会留意到的,比如从梳理作品中的笼子个数、对笼子本质的思考,以及小鸟到底有没有离开笼子等层面来做延伸讨论。《珍珠鸟》,冯骥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年7月。02自由阅读vs应试阅读—“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新京报:具体到每一堂课的设计,这本书也是超越了传统的“八股”教学,更像是针对性的文本细读+延伸讨论。郭初阳:对。文本细读,英文里也叫做“closereading”。我认为它是一个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或者说是立身之本。一个好的文本,就像湖泊或大海,我们不应当只是在表面滑行,而是得跳进去游泳,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才能有所发现。读书方法中有一名为“八面受敌”的精读法,说的是,我们对待每一本书都需要用“一意求之”的方法,也就是说,一本书可以反复读,并且每一遍都要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与王庠》可惜的是,我们日常的阅读很多都是为了追求情节曲折的猎奇式阅读,只是被情绪牵引,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所谓的传统八股教学,也只是谈中心思想,标段落序号,没有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无聊、无趣。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老师带着学生进入文本内部,这样,才能产生充沛的信息流,也才能吸引学生一直读下去、听下去。《郭初阳的语文课》,郭初阳著,乐府文化

北京联合出版社,年10月。新京报:能举一个例子吗?郭初阳:我们以莫泊桑的《项链》举例。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如果我们拿这句话做文本细读,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一个“也”字。“也”就意味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并不是唯一美丽动人的女性。读到后面,我们会发现,这个“也”指代的是佛来思节夫人。她是玛蒂尔德在教会中学的同学,也是一个有钱人。小说的后来写道,10年之后,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再次相逢,佛来思节夫人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但玛蒂尔德因为操劳而容颜不再。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放到更广阔的文学源流来看,就会发现,莫泊桑很有意识地写了一个“反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里面写青春,莫泊桑写的是衰老;《灰姑娘》的故事里面写的是借由爱情超越等级,莫泊桑写的是漫长婚姻里的阶层跌落(最开始玛蒂尔德家里还有一个女仆,最后弄得连女仆都没有了,自己变成女仆了);《灰姑娘》故事里面讲的是两人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项链》里的夫妻二人用十年的艰辛还清债务以后,才发现项链是假的,辛苦是白费的,这是一个加倍的不幸的结局。通过“也”的分析比对,我们就能知道,一流的小说家莫泊桑,在一开始就告诉所有的读者,我也要给你们讲一个灰姑娘的故事,但是我要讲的是一个反灰姑娘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文本细读那么重要,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文字训练,就不会留意到这个“也”字的存在,也就不能进入到文本的深处,去理解小说更广阔的意涵。新京报:我最惊喜的是《社会写作课》那堂课,教孩子们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读下来感觉也是在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很好奇这堂课的由来?在你的学生中,给杂志或媒体投稿的孩子多吗?郭初阳:这个说来话长。从年开始,我们要求初中学生每周带着当周的《南方周末》进课堂。我们也在课堂上专门设置了一个读报时间。刚好《南方周末》有一专栏,专门开放给读者来信,谈论读者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或对报纸上讨论的问题做一些回应。我们和《南方周末》当时评论版的编辑很熟,他们也都知道,杭州有一群学生,每个礼拜都在读《南方周末》。所以,我就想着学生们可以借着投稿,学习评论文的写作方法。这也是《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这堂课的由来。这么多年下来,这节课还蛮有效果的。在课堂上,我们不仅教学生研究评论文范本,还让他们互换角色,分别从“撰稿人”和“编辑”两个角色来研读稿件。这两种角色的眼光不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很不一样。从年到现在,我们的学生在《南方周末》上发了几十篇稿子。主题也很多样,比如说“路旁的梧桐树为什么要把它砍掉”;“公交车可不可以停得离站台更近一点”等等。《公交车,请停近一点》:年8月13日《南方周末》夏梓涵同学文章。这堂课也是“建设性写作”的训练,目的是告诉学生们,你必须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上过的语文课,大多没有摆脱功利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