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一线教师对于目前教育的最大感受,可能就是折腾!而且是瞎折腾!
无论你承不承认,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可比的,也可能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想给教师们搞培训的单位和专家教授异常兴奋,每个假期都有培训,甚至不是假期也经常会搞一个线上教研。然而这些培训往往都是无效的,线上的要求学时,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打开视频挂在那里不管了,有的甚至寻找作弊方法来完成培训任务,不要求学时的培训,大多数也只是装装样子,拍个照片提交给领导完事。
说到这些繁冗的业务培训学习,让我感到最悲哀的是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从版课程标准到版课程标准,本子是越来越厚,字数是越来越多,但是老师们却越来越看不懂,于是各种专家跳出来搞各种解读,搞各种培训,各种考试。
难道课程标准就不能直白一点,写清楚明确一点吗?出了一本《课程标准》,还得再配合多本《课程标准解读》,参加各种培训,才能搞清楚。难道直接清晰明白的表达真的很难?还是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无非把明白事说糊涂了。
以小学语文为例,二十年前教学大纲指导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写某篇课文的教案时,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清晰:
1.会认哪几个字,会写哪几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某种表达方法,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年的课程标准出来后,老师们经过培训后,老师们再写教学目标的时候,每一课都被要求按照三维目标来写,于是教学目标成了: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很多老师对于在具体的课文中还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过程与方法,怎么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版的课程标准又来了,这一次绝大多数的老师是懵的,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比如什么“大单元”、“任务群”、“核心素养”、“大概念”、“大情境”……
此时,老师们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会写了,很多教研人员也是稀里糊涂,只是要求老师们要紧跟课标要求,但是具体要怎么弄,他们也不知道,难怪要搞好多的学习新课程的培训。此时的教学目标成了这样的的:
1.本课属于某某任务群,该任务群的要求是:
2.本课属于某某大单元。该大单元的要求是:
3.本课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
……
虽然指导教学的课程标准更新了,但是教材还算之前那个教材,只是凭空出现了什么大单元,大情境,任务群等等,于是老师们就要在这个旧教材上搞出新的花样才行,然而这些真的是让我们的教育更好了吗?
对于当前教育理论指导越来越玄乎,教师各种理论培训越来越多,老师们的课堂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些种种情况,很多一线教师表达的就是无奈,虽然是按照新的要求写了一份“创新”教案,但是实际上课的时候,自己往往还是重新备一份自己的教学设计。真希望我们的课程标准能够再清晰,明确一些,我们的教材能和课程标准再配套一些,不要搞玄之又玄的教育理论,也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得花里胡哨,我们的教育应该就像魏书生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而实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各位老师,你们的新课程标准学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