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觉自愿地读书,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那时在课余时间里,同学们会互相传一些青年杂志来看,也传小说。我现在还记得那时读过的几本小说的书名,如《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暴风骤雨》等。
后来也自己买书看。那时我们这儿的小镇上有一个国营书店。书店虽小,但却卖许多好书。在暑假里,我第一次买书就是在那个书店买的四卷本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北六零三厂印刷,浅蓝的书皮,厚厚的四本新书,非常悦目。买回去,就一连看了三天三夜,感到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的好书。书里面写的事,说的话,是以前从来没见过的,也感到极大的新奇。其中黛玉作的诗当时就背会了几首,如《题帕诗》、《咏菊诗》、《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再后来,买了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散文诗《野草》,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和几个杂文集的单行本,如《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之后,就经常读《红楼梦》和鲁迅先生的文章。
高中毕业后,就借书看。有一次一位女同学从县城图书馆给我借来《红与黑》,是黑红封面,一半红,一半黑,罗玉君译,发黄的纸张,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拿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从晚上一直看到第二天鸡叫,觉得写的真是好极了,又在笔记本上抄了一些段落。到现在还记得于连在锯木厂因为读书入迷挨父亲暴打,他眼里噙着泪水,倒不是因为挨了打,而是心疼他那一本最心爱的书掉到河里被流水冲走了。
后来又看了《雪国》、《伊豆的舞女》、《约翰·克利斯朵夫》、《莫泊桑小说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简·爱》、《福尔摩斯探案集》,读了西方诗人的诗作,如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的诗,都是一些优秀之作。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就外国书而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两个出版社出版的外国书质量最好。翻译家里面,王道乾查良铮、傅雷、韩侍桁、赵少侯、汝龙等诸位先生译文最好。
读了卢梭的《忏悔录》,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这两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直至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卢梭的《忏悔录》是一部自传体文学作品,如实记录了卢梭前半生的生活。他写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既写了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缺点也毫不避讳,因此读起来感到真实,读这本书时对自己深有启发。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深刻揭示了人性,剖析了人与人之间不能和谐相处的真实原因,就像是一篇价值极高的科学论文,但又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直指生活,读之,可避免人际交往的许多困扰甚至困难。读了当代作家的作品,如路遥的《人生》,柳青的《创业史》,谌容的《人到中年》,铁凝的《哦,香雪》。特别对路遥的《人生》有共鸣,因为我那时也是农村青年,和小说中人物有相似的感受和经历。
后来每次进城,除了买一些零食,很少买别的,就是喜欢逛书店。在柜台前流连,叫服务员从柜台内拿出一本一本书看,遇上喜欢的,就买了。这样,又陆陆续续买了《红旗谱》、《播火记》、《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这些书对我青春时期的启蒙非常大。直到现在还记得夜里读《播火记》的情景。读到枝子姑娘和八路军政委夜里骑马到荒村戏台下用双枪枪打土匪的故事,戏台远处一片黑暗,戏台上则灯火通明,在这样背景的衬托下,感到充满英雄传奇的色彩。这些书背景广阔,描写了在农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空间狭窄的室内故事是很鲜有的。我觉得这应该是文学作品的主流写法。这些书我都读完了,对我影响很大。这期间,也订阅了一些杂志,如《青年文摘》、《时代青年》等。在单位上班,有空闲时间就看《参考消息》、《妇女生活》等报刊。总而言之,读书的热情一直不减。
再后来,读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史记》,明清散文,《中国现代散文选》。总之,把古典文学和历史书又看了很多遍。在单位工作之余,还是看书。
现在我仍然喜欢读书,经常写作。写的文章已在全国十多家报刊上发表。我想,我能获得现在的一些小小的成绩,主要还是那时读书和生活的一些积累。要写作,知识的储备至为重要,特别是青年时期的读书,热情大,印象深,记忆好,对书的内容易受感染,对自己的文思也多有激发。我现在主要从事散文、杂文、随笔的写作。我觉得这几种文体更容易表达思想感情,易于自由发挥,也更贴近我自己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