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双新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教研转型改革策略
TUhjnbcbe - 2024/10/1 16:15:00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给民族地区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重新认识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更新教研活动原则和理念,把握教研活动的重点和关键,是民族地区教研工作转型改革发展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有助于深化民族地区教研机构建设、教研体系变革,提高民族地区教研工作实效和教研活动质量。关键词:新方案;新课标;民族地区;教研转型年11月2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新仁小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打鼓芦笙舞的基本动作。通讯员周训超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落实这些要求,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双新”)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给当前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党的二十大将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任务,也给当前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期望。在教育发展趋势和现实要求下,作为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教研工作面临着转型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民族地区教研工作面临共性和特有困难民族地区教研工作,在教研机构建设、教研员队伍建设和开展方式上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一是在教研机构建设上,州、县两级教研机构不健全,部分学校没有设立教科室;大部分县级教研机构缺乏独立性,难以全面、专业开展各种教研工作。二是在教研员队伍建设上,选拔、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教研员配备数量不足,专业发展途径单一。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为例,年甘孜州本级及18个县(市)仅有专职教研员72名,个别县教研室仅有1至2名教研员,数量上无法达到主要学科保底覆盖的基本要求,结构上更不能满足学科均衡的工作要求。三是在教研工作开展上,仍然采取听课评课、教学展评等传统教研方式,州、县两级搭建的教研平台不足、提供的教研机会较少,校本教研往往流于形式或应付了事,无法适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教研工作,同时存在一些特有的区域性问题。一是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教研工作战线较长,教研工作成本较高,现有教研力量和服务无法满足区域教研需求,州级教研机构年度内难以开展一次到县工作,县级教研机构学期内难以到所有学校开展工作。以甘孜州为例,全州辖18个县(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年有各级各类学校所、专任教师1.47万人,教研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足百人的教研员队伍显然无法满足工作全覆盖的需要。二是区域内教研工作需要考虑民族地区特有的社会自然环境、民族习俗、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需要涉及民族语言学科教学工作,需要兼顾各种非业务工作,教研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投入相对不足,再加之人少事多,制约了教研工作在深度和宽度上的拓展。“双新”给教研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新思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要求,需要通过加强教研实现落地落实。新的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一系列的变化和更新,都需要通过改进教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确保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地,以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变革,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教研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研究、指导、引领和服务,结合民族地区区域实际、学校实际落实落细。新的课程方案为教研工作明确了思路。新的课程方案强调要“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撑”“增强教研供给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实现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确保各类各项教研活动发挥应有的服务、引领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积极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丰富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既是民族地区教研转型改革发展的具体抓手,也是民族地区破解教研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贯彻执行。民族地区教研转型改革策略基于以上问题和形势分析,可以发现民族地区教研转型改革虽然任务艰巨、困难重重,却大有可为、势在必行。“双新”背景下,教研工作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所以民族地区教研工作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发展。重新认识教研地位和作用,深化民族地区教研机构建设。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研工作的高水平服务,尤其是课程规划实施、教学改革实践、优质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和引领,都需要教研工作的深度嵌入和专业支撑。教研员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解读者、执行者,是学校和教师工作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解决者,是学校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发现者、总结者、推广者[1]。因此,民族地区教研机构和教研员,要成为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课程标准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之间的“联络员”,主动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和业务管理的职能作用。重新认识教研地位和作用,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自身共同发力。一方面,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研工作领导,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加大教研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教研机构进行适应“双新”的转型改革探索,支持教研机构独立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教研机构要主动作为,加强自身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教研工作分工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教研员专业发展提供渠道和培训机会,为教研员开展工作提供平台和锻炼机会。加强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促进民族地区教研体系变革。不管是基于“双新”背景,还是基于民族地区教研战线较长、成本较高的现实考虑,民族地区教研都必须结合区域实际,探索教研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创新教研活动形式。首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研,既能让线下教师有现场参与感,又能解决部分教师因工研矛盾、交通距离过远等无法现场参加教研活动的问题,既能减轻区域长途交通安全压力,又能降低活动成本,满足教研广度覆盖要求。其次,围绕“双新”某个主题开展项目化教研也非常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并能通过具体任务的递进完成,将教研逐步引向更深的领域。另外,鉴于民族地区教研战线较长的实际,可组织开展片区联合教研,或者是分层、分类教研,既能降低活动开展难度,又能相对集中地满足各层面的实际需要。二是从教研活动内容上创新。在“双新”背景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核心素养、全面育人、“双减”政策、以学生为本、高质量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等这一系列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热频词,都应该成为民族地区教研活动的常见主题,也应该成为教研活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新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教研转型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