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投身于临床一线近40年的医生,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中科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两年前便曾在提案中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表达过担忧,他认为这次疫情使我国医学教育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副主委,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陈义汉也在去年提交了《关于试行“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的提案》,呼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今年,葛均波再次提交了一份相关提案。
“目前的研究方法,很难发表高水平论文及研究成果,只能培养出半生不熟的硕博士研究生。”
葛均波介绍,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以5年制为主,毕业后是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一旦进入硕士培养,第一年是基础课,第二年进入实验室或者临床,马上面临考证、考博或找工作,一年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使得大多数经过硕士培养的医学生在研究和临床上都半生不熟,博士生培养又要重复基础课的内容,然后面临同样的实践不足的困境。”
基于此,葛均波提出改进建议:
“以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基础,构建新的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的‘5+3’一体化医学博士学位培养体系。”葛院士建议,要明确“5+3”一体化是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参照国际医学学位标准,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从学制学位上给全科人才吃下定心丸,鼓励医学人才扎根基层,夯实基层卫生人才体系。
近年来在呼吸、心血管和神经介入三个学科试点的专科医生培训制度已初见成效,专科医生是完成“5+3”医学博士的延伸。葛均波建议,将以上三个学科的试点尽快推广到其他学科专业。
而在培养合格科研型博士方面,葛均波建议,可以打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合格的科研型博士。完成一年基础课后让学生静静心心地有3至4年的时间完成科研课题,从而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完成博士培养。
如此,可以合理地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而在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时,可以为学生节省1-2年时间,为国家和家庭节约培养费用,也可以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疲于奔命,导师和学生都能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来源:医师报、文汇
作者:黄晶、占悦
原标题:《如何建立更合理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葛均波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