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民伤财的SCI论文遭到有识之士痛批
近来,关于科学家是注重发表论文还是注重实践工作的话题,争论很多;以此延伸到是发表N偏多学术论文厉害,还是实践工作卓有成效厉害?
自疫情暴发以来,想必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我国的学术界以论文论英雄的风气由来已久,特别是以SCI论文定学者科研水平更是成为一条行规了。
为了在国外杂志上发表N多篇的SCI论文,不惜花费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甚至有些人还看不起兢兢业业做国家最需要却无法发表SCI论文的学者。而在评审国家各级人才时,SCI论文又是作为最为重要的一条评价标准,使得大量的学者把精力经费都花在一篇SCI论文上。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刘彩娥发文痛批这种现象,痛心地指出,每年我国学者为了在国外发SCI论文,花费的经费等于每年“赠送”一艘航母给美国。
《光明日报》指出,我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SCI论文等于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质外流。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国家大量投入科研经费,最终就是产出几篇SCI论文。这样的局面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终结SCI论文至上的时代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明确不同类型科研工作中论文的权重,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树立正确政策导向,不采信、不发布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SCI论文不再是硬通货,必将带来学术界的大洗牌
教育部科技部明显意识到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因此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SCI论文不再作为科研的硬通货,必将扭转科研就是为了发表SCI论文的风气,必将带来我国学术界的大洗牌。那些重视创新、重视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注重国计民生的科研人员将得到重视,而那些整天津津乐道于发表N多篇论文的人将被忽视。
从此,发表N多篇SCI论文不再是履历中最重要的一项,给国家带来多少创造发明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