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怎样炼成的
书峰守华
题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30年前,中国教师中出现了一个被很多人熟知的名字:张在军。
年11月,张在军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泉庄镇西棋盘村。
年,16岁的张在军高考落榜回村担任了民办教师。
十几年后,这位刻苦好学的年轻人,成长为名师。先后被授予“临沂地区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十佳民办教师”“中国十大杰出教师孺子牛金球奖”等称号。
年,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唯一一名教师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是那次表彰的12名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年,张在军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章。
他教书育人的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还被拍成党员电教片《时代楷模》。
央视“东方之子”栏目上下两集专题报道他”教书育人的事迹。
在大型党史纪录片《使命》中,专门介绍了他成长为优秀党员的感人事迹。他对教育事业的探索和思考,感动了亿万观众。
年底,为让张在军同志发挥更大作用,组织上调他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作为教育科研领域的优秀人才,不久,中国教育学会发函协商,经沂水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批准,他到中国教育学会帮助工作,主持教师人文素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工程丛书编写工作。
二十多年前,时任沂水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的赵耀卿采访张在军后曾写过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崮顶之光》,里面有一句后来被众多媒体反复提及的一句话:“通向西棋盘的路越走越宽,西棋盘伸向山外的路越伸越远”。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西棋盘村的路伸到了哪些地方?受到各级表彰后的张在军,这些年做出了哪些成就?
是停滞不前,还是不忘初心,躬身耕耘?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近张在军,零距离地了解到了他这些年走过的路。
面前的张在军,和25年前从人民大会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会载誉归来时相比,脸上添了几道皱纹、几分沧桑,但眼神还是那么坚定、自信、深邃。
“获奖之后怎么干,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张在军娓娓道来。
离开教学第一线,从事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工作,我一直找不准方向。
那段日子,各级领导和我谈了很多。他们结合我的特长和实际情况,帮我分析、梳理、定位我的研究方向,无不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厉彦林和我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的国度,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让党放心、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发展道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需要教师牢记使命、立足本职、拼搏奉献。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共产党员,它不仅仅直接传递党的声音,体现党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提起党员,人们更多地会赞扬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提起教师,人们自然会想到敬业爱生的红烛风格和园丁精神;党员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和骨干,优秀党员教师,必定是广大教师的旗帜、典范和标兵。
获奖了,组织上授予你荣誉,代表着组织上对你前段工作的肯定。教育领域,有大量难题,困惑着师生、家长,你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急家长所急,想群众所想,为这些未解的教育顽疾,探索出根治良方,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奉献更多的智慧。
这些话,让我茅塞顿开。
于是,按照领导、专家指导的方向,我开始了新的长征。
初升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张在军居住的这个小院。
二十多年前,因共同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师》,我曾几次光顾的地方。阳光柔柔地照在张在军的脸上。
时光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昨天。
我的思绪,也和张在军一道,走进了他执着坚守二十多年的探索、创新之路。
探索之一:中国第一套《养成教育》(实验稿)教材面世
为什么历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会与人沟通,不会收拾房间,甚至连刷牙、叠被子都不规范?
为什么“钱学森之问”慢慢演化成“全民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国际领先的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喊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推行举步维艰?
原因很多。
一个主要的原因,“养成教育”没有搞好。
“养成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的一大主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主题。
早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不断实现“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养成教育目标。
一定意义上讲,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之母。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了,一切一切教育问题,甚至社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但是,几十年了,我们的养成教育也仅仅停留在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探讨和报告会里。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鲜见“养成教育”的影子。
学校课程表里没有它,教师任教科目里没有它。
个别想开设养成教育课程的校长,找不准谁来教它。是德育教师,还是班主任?是少先队辅导员,还是团支部书记?
还有,关键的关键,没有教材。
从课程设置入手,从开发教材入手,这才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在军经常外出学习、作报告,有时在外接连两三天,而他班里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有条不紊,教学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
这得益于张在军从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实施养成教育的结果。
他根据从教多年来养成教育的学习、探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从文化课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个方面入手,引领一群有志之士,开始了养成教育教材的学习、研究、编写。
多少年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方案公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入手,这也印证了张在军当初探究的前瞻性。
为了便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他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把发展学生“养成教育”目标细化为个子目标。一个小目标,就是一粒璀璨的珍珠,他把这些珍珠,巧妙地设计、设置在《养成教育》教材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丝线,把颗珍珠穿成一串辉煌耀眼的“人生素养”项链,学生就拥有了快乐、幸福、全面发展的人生中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年,张在军开始设计这套教材的整体框架。几年后,他倡导“山东省现代养成教育研究院”成立。
年,他主编的《养成教育》教材(实验稿)18册(义务教育1-9年级上、下册)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6年时间过去,这套实验稿教材,正越来越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的认可。
探索之二:日记教育,读写结合,破解教育难题
多年来,张在军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