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确定能力目标,与其语文课堂受虐,不如放
TUhjnbcbe - 2025/1/4 19:02:00
“能力目标”:落实“生本理念”的教学构想从教9年,身为一线教师的我常迷茫:课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课后考试学生素养全没;认真听的,考试成绩不一定比没听的考得好;更让我惶恐的是日常教学:我不知道自己稀里糊涂的跟着教案跑追着课文走是否有意义?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想到当前教育界热议、强推的“生本”教学理念,与其受虐,不如“放手”。一、能力目标:清晰的教学方向那如何“放手”,才能更好地实施“生本”教学理念?依据、凭借何在?理论素养欠缺的我决定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从源头上去认清语文教学,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日常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所有教学行动的方针指南。我不光从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寻求帮助(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想从历史的纵深探寻语文教学(年版《初级中学暂行国文课程标准》),以期求得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通过对两份课程标准的研读,我明白了语文课程目标:“使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怎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实践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要想弄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弄清楚“语文素养”是什么。我们采用雷良启、李重在《给“语文素养”一个界定》里的说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能力的一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核心是让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实际生活”需要的4种语文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反过来说,具备了此4种语文能力,方能达成语文素养,学生就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我们的“生本”教学构想越来越清晰:语文教学的核心重点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建设的努力方向,具体的课程内容需细化语文能力目标,把能力目标当作教学操作标准。有了课程内容,剩余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决定的。如此,实施“生本”教学理念不就有据可依、有法可施了吗?二、能力目标具体内容1.细化“听说读写”能力关于“语文能力”,目前的认识还很笼统,停留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的传统语文能力上,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有限。通读大量资料文献后,我们采用余应源先生关于“语文能力是一个动态系统概念”的说法,认同其提出的“语文能力是由多种因子构成的一个庞大的能力系统,且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以及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将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分割,使之符合具体的文体文本类型。此外,根据时代发展与教学实际的需要,我们增加“搜集和处理信息”、“朗读”两项能力。见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应源.《关于语文能力系统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92.分解语文能力目标我们以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皮连生的新智育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智育目标论”、“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知识分类教学论”。在具体的微观语文能力的基础上,设置可控制可操作的语文学习能力目标,分解各个能力所达成的目标知识,主要采用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来表述,强调学生对内调控的能力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最终养成语文能力。使语文教学更具操作性,成为教与学的目标导向,也给语文自学与教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见表2(因篇幅关系,略去议论文、说明文阅读能力目标内容):接上表三、依据能力目标拓展课程资源1.依据能力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能力细化表建构或取舍教学内容,或者说能力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教学内容,若想达成某项能力,可按能力目标要求去组织相关教学内容。下面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难点(本文主要指古诗词)为例。为培养学生具备“诗词阅读能力”,我们按能力目标要求进行“生本”教学。能力目标要求有五点步骤:1.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典故意义。2.了解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以及特定的意象。3.强调朗诵,感知形象,体悟感情。4.把握诗意,用最美语言描述最美画面感受最美意境。5.品析语言,掌握手法。为了达成能力目标,可用两种办法:一是按能力目标步骤组织教学,以单篇教材(一首诗)为教学内容,按目标依次教学,放手让学生大胆学习。二是专门针对学生某项薄弱的语文能力进行训练,多找几首古诗词资料,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一个点,不必面面俱到。教是建立在学生需要教的基础上,同时能力目标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手段,非常符合“生本”教学理念,学生没必要步步紧跟老师,完全可以凭借能力目标跳一跳就可“摘桃子”。2.依据能力目标拓展教材资源除了能力目标本身,我们仍可依据能力目标内容,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拓展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一般日常教学,教师凭借教参确定教学内容;若拓展课程资源,一般由教材中的某个点生发开去,引入课外资料,或者相反。如今我们具备了能力目标,岂不可针对学生的某些弱项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如学生不会记叙文写作,特别是不懂“抓住人、物特征,会描写细节”;那么针对学生这一弱项,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时,就可依据能力目标,结合教材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我把“分析描写眼睛的语言,学习刻画事物性格特征(精神本质)”作为本课教学重点,解决学生记叙文写作要抓住人、物特征的难题。上课前,我用余秋雨的一句话作引子:“这就像把一块生铁烧红,然后哧的一声放进冷水里,再从冷水里抽出,又一次烧红,接着还是哧的一声......时间不长,铁的质量却变了”(摘自《中国文脉》),引导学生用一两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铁——钢——读书),让学生得出刻写事物的特征需要妙用语言的认知,再分析课文相关语言。最后让学生动手操练,强化记叙文写作的特征意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争取达到“授学生以渔”的目的。当然拓展课程资源的时候,我们的眼光可以长远一些,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或开辟第二课堂,充分挖掘、利用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文化资源。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广外(广东外外贸大学)大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广外的文化人物,开发文化拓展课堂,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育学生精神成长,反过来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最起码给学生树立一座精神丰碑,在学生荒芜的心田播撒一颗文化种子。像著名的民国名士梁宗岱先生学贯中西、名动中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退休教授,他精通英、法、德等多门外语,集诗人、翻译家、诗评家、词人、学者于一身,正好符合我校外语特色办学理念: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于是我就把梁宗岱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点,开了一门“追慕宗岱”的文化专题拓展课,每周一节课。平时印发与梁宗岱相关的资料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感受梁宗岱的诗歌、词作、译诗,从另一个角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尽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以冰心的《谈生命》(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为例,谈如何挖掘教材本身的丰富课程资源;如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就以积累课文“四字短语”为教学内容。四字短语:浓绿绯红幽花芳草甜美芳馨卷落吹抖叶落归根心平气和(摘自课本原文)......另外,也可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1.找出与“滚滚的沙石”相似的偏正短语,不少于5个。2.找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富有哲理的优美语句,并摘抄记录(不少于3句)。偏正短语:滚滚的沙石细细的平沙静静地流着浪漫的行程幽幽的温暖(摘自课本原文)......优美语句:1.生命又像一棵小树。2.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3.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摘自课本原文)另外,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想象丰富,培养朗读能力也可以,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对学生的语感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里稍说明下,上文为了举例方便分开写“识字与写字能力”和“搜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其实两种能力也可以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识字,怎能搜集、处理信息。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所需培养的能力,把教材资源里的某个点挖掘透彻,让教材真正担当“例子”重任,而不仅仅局限教案教参。3.依据能力目标开发学生资源学生资源多种多样,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力与教学机智,有些问题是学生迫切想解决的现实难题或困惑;如,一女学生课前演讲时出现语法常识方面的低级错误,细问才知以前的老师没讲过语法,大部分学生也欢迎补讲,于是教师临时决定教语法知识,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些是因学生不想学习而有意刁难教师的行为现象。如笔者某一次课堂教学案例,周末补课两节语文连上,讲《关雎》和《蒹葭》,课间学生用多媒体听《龙卷风》、《剑伤》。铃响了,《剑伤》还没听完,音调煽情,画面唯美,真不忍心打扰学生那忘我的专注神情。第二遍铃响毕,我说如果不好好学语文,你们能听得懂吗?有学生不服气,说我们都背下来了,怎么可能听不懂?我说我也喜欢里面的歌词:“记忆中的沙,血在发芽,开出了花”,这两句美极了,歌词其实就是诗。xxx你来解释下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考查诗词阅读欣赏能力)?有同学说,“记忆中的沙”,写的是美好;“血在发芽,开出了花”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美。大家都想听我的解释。为了吸引兴趣,进而培养能力,我慢慢引导,“沙”形象可感,握在手上,无论你怎么紧握,都会漏掉的。词人用“沙”来比喻“记忆”,暗示记忆如沙般轻松滑走;暗喻美好的东西易逝,如美人迟暮,如甜蜜初恋,都让人在记忆中品咂时间的残忍、历史的苍凉。接着分析“血在发芽,开出了花”,说伤口无处不在,越来越痛,形象地说这伤这痛虽然难受,但仍是美丽,给人无穷遐想,是生命的精神养料。学生听后,感觉像那么一回事,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到说不出呢?当我再次提醒大家好好学语文,要学会分析字词、品析语言,提高阅读能力时,大家态度好了很多。开发学生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要求教师随机应变,深度备课,透彻理解能力目标,能随时根据课堂情景,即时明白学生所缺的是什么能力?然后依据能力目标现场指导,利用学生资源整合教学内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落实“以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用材料本身的美去吸引学生,尽可能随时随地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当然,为了更好地配合“能力目标”构想,我想一线教师还应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不懈奋进,不能停止对专业知识的无限追求;其次还需在“个性化教学”方面下功夫。因为“教师专业成长”是基础,没有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任何美好的理念落实都是空中楼阁;而“个性化教学”是落实先进教学理念的后盾保障。“能力目标”“生本”教学构想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专业化成长”与“个性化教学”的辅助。解决了“能力目标”问题,又有教师素养以及良好的课堂教学保障,不仅落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是梦,还能轻松达成“生本”教学理念。总之,“能力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资源的依据,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落实“生本”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注:本文在自己硕士论文《年版和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均属个人成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确定能力目标,与其语文课堂受虐,不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