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下旬,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蕴智教授领衔完成的《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16册)荣获我国出版界最高奖项之一的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此前,这套丛书曾入选—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潜心甲骨文研究的王蕴智,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年11月1日,一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纪念甲骨文发现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年风追甲骨,从未有此般盛会。人民大会堂里,济济一堂的甲骨人中,王蕴智在前排就座。42年来,他牧心静气,澹泊致远,矢志耕耘于甲骨文与古文字研究领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鞠躬尽力。
躲进书斋,立志研究古文字
王蕴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幼年时期,奶奶坚持对他进行修身教育,让他从小就得到文化启蒙,能写能画。年,他高考成绩优异,却因种种原因,只上了中文大专班。古文字的形、音、义都是学问,学习古文字可以躲避世俗。也就是从那时起,王蕴智立志把人生交给古文字。
年初,他通过书信拜投河大著名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于安澜教授为师。于先生很快用蝇头行楷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信中充满了鼓励、奖掖和期望之情:深入研究(甲骨文)是国家所需要,我们衰老已至,唯望你们肯来接班。
自此,他严格按照先生嘱托,从《说文解字》入手,系统学习古文字学。年,王蕴智考取了于安澜的研究生。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王蕴智在古代文献典籍、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扎实的基本训练,并渐次理顺了古汉字形、音、义等诸方面发展演化的关系。
完成硕士学业后,王蕴智又远赴吉林大学读博深造,这成为他治学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研究甲骨文,至少要站在考古、历史和语言文字三大板块之间。现代全方位的科学研究手段,给古文字学家提出了更高标准,对研究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读博期间,他潜心治学、深入实践,学术视野更加开阔。
40多年来,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王蕴智可谓成果斐然,著作等身,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要课题《甲骨文语料数据库开发及其文字释读研究》《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等5项;主持《河南历年出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系》等省部级重要课题12项;出版《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殷商甲骨文研究》等专著6部,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余篇。
为文字安家,三次建言规划建设中国字书博物馆
河南是汉字学的重要发祥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和汉字文化资源。王蕴智说,当他决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