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5.4亿人口约80%不识字,只有多万名小学在校生,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多万名大学在校生,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类似“倒图钉形”。
世纪之交,“倒图钉形”逐渐成为“金字塔形”。
在年14多亿人口中,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校生,分别为.24万人、.14万人、.90万人、万人,已经呈现“正梯形”。
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最近40年,中国教育更是快速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些飞速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每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和付出
为庆祝祖国71周年华诞,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教育工作者曾为新中国的教育做出过卓越贡献:
宁津生
大地之星绘经纬
宁津生,生人,武汉大学教授,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大地之星”,出身测量系,一生与测绘学、大地测量密不可分。
年,加入寻找我国“大地原点”的队伍。
“大地原点”是一个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基准点,在天文测量、重力测量、三角测量、人造卫星测量、全球定位测量等活动中,大地原点标石的稳定极为重要,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使测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使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统的坐标原点是苏联的玻尔可夫天文台。
为了寻找我国自己的大地原点,43岁的宁津生带领一众科技人员前往郑州、西安、兰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
最终,我国的大地原点被确定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
宁津生还对中国测绘科技的升级换代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测绘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软件等方面,已和世界测绘发达国家具有同等水平。
然而,在这耀眼的成果背后,谁又曾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测绘专业遭受过冷落。
那时,宁津生正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虽然当时学校的测绘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每年录取的新生里,十个中有七八个第一志愿不是测绘,还有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
年,宁津生决定为测绘专业添一把“火”。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提出了“院士共上一门课”,得到刘经南、李德仁、张祖勋、陈俊勇等4位院士的积极响应,大家一拍即合,“与其靠辅导员去劝,去做思想工作,不如靠院士去讲”。
同年,由5位院士共同讲授的“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
大名鼎鼎的“最奢侈基础课”就此拉开了帷幕。
从年9月正式开课至今,讲这门课的由5院士变成6院士、7院士,人数虽在变化,但核心精神一直没变过:
“全世界的老师都要讲课,如果不讲课,就不叫老师了。”
作为主讲人之一,宁津生每次上课之前会做大量功课,收集国内外测绘学科当前最新研究成果,精心备课。他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讲台上讲得好,就必须在台下做足功课,讲课才能游刃有余,就会受到学生欢迎,他们的收获也就越大。”
学生们的反应,印证了您的远见。这门课从不点名,但从来没人逃课,每次上课,连走廊都挤得满满当当。正是在这个课堂上,很多学生树立了从事测绘的终身志向。
徐中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他去世后,有媒体缅怀称:“你不一定认识他,但一定上过大学语文。”
年,徐中玉担任主编的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这版教材一出版便颇受欢迎,两年时间里,登上了多所大专院校的课堂。此后每三五年,便推出新的修订版。
年,《大学语文》第11版发布,那时徐中玉已年过百岁,仍名列教材主编之首。
30多年来,仅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就累计发行多万册,受惠者遍及全国。
徐中玉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衣服鞋子破了不舍得扔,一定让保姆拿去补了继续穿,却在百岁生日之年,捐出生平积蓄万元和5万多册藏书,并在华东师大设立“中玉教育基金”,帮助中文系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
徐中玉被尊称为“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灵魂人物”。
丁石孙
北京大学原校长
年,北大数力系招收了名学生,其中有高中生,也有工农速成中学的毕业生,成绩参差不齐。丁石孙除了讲大课之外,还担任了一个“慢班”的班主任。
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小学和中学的系统训练,许多数学专业的问题不能理解,甚至看懂教科书也存在困难。
每天晚上,丁石孙就把困难学生叫到办公室,领着他们像念课文一样念教科书,逐字逐句地讲解,直到他们弄通为止。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他特殊培养,组织他们成立代数小组,定期从《美国数学月刊》上挑选一两篇论文让大家讨论。
后来,北大数力系级涌现了胡文瑞、刘宝镛、王选、张恭庆、张景中、朱建士和周巢尘7位院士和两位卫星、导弹总设计师,在我国数学史、力学史、计算机科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年,57岁的丁石孙上任北京大学校长,并给北大乃至是全国的高校带来改变。
上任以后,丁石孙校长发现北大理科各系毕业生当时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并不多。他意识到,本科阶段不应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于是,北大很快开始允许学生提出转系申请。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堪称奇迹,而这个转系申请一直沿用至今。
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
钟南山,男,汉族,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教从医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广州医科大学及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是示范性教学集体,领衔的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呼吸疾病领域培养了大量接班人。
他致力于推动国家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带领团队建立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哨点,创立呼吸病毒滴度预警技术,全病程纵向动态监测。
年非典,他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冲在一线
年,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投身抗疫一线,为阻击新冠疫情废寝忘食,成功挽救了众多国人的生命,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于漪
人民教育家
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奖章。
这是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于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
年以来,语文界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说”。年,敏锐的于漪先声夺人,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大胆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人认为“教书”是具体任务,“育人”则很抽象,是班主任的事。于漪便大声疾呼:“育人”是大目标,“教书”要为“育人”服务。
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编者说:
于国家,于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续而不可中断的事业。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却会老去。
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贤师、名师,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块块帮助教育行至高远的奠基石。
人民教育家于漪以实际行动表明: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编者认为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教育都当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为使命。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民族、人类的命运,在此向优秀教育工作者致敬,我们也会在英文教育领域贡献小小力量,为教育兴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