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出分日陆续来临,各省多几十分不等的魔鬼成绩争奇斗艳,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分数最拔尖的那位状元同学。
而关于对状元的印象,总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他们或分数顶尖,但衣食住行均有父母包办;或考入顶尖名校,但每周必往家里邮寄一次脏衣服;或名校毕业,但大公司不予录用……
这样的“高分低能”事例往往出现在高中《思想与政治》考题中,告诉我们智商高不是全部,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
“高分低能”的高考状元,听得多,见得少。
图/《武状元苏乞儿》
然而,在大部分人的求学生涯中,很难遇见这类“高分低能”的状元。他们活在试卷考题、同学八卦和某些家长口中。
没遇见不奇怪,从年至年,全国各地共出现了近名高考状元,从比例来看,数量非常稀缺。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至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共招收了名省级高考状元,排名第三的复旦仅招收55人。
中国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没有机会在大学里见一见高考状元。
这里拥有最多的高考状元。图/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大部分学子从未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发展“智”这一项就已经耗竭了心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绝大部分人没有和状元们一起读书的机会,高分状元究竟“低能”到什么地步,自然也就无法亲自见证了。
“能”不低,就是惆怅“分”不够高。图/中新网
说葡萄酸的理由大抵是一样的,“高分低能”的状元为大部分凡人提供了“精神胜利法”的绝佳素材。
面对高考的折磨,道听途说且无从可考的“高分低能状元”,不失为一剂好的安慰剂。
说“高分低能”的人,大多语气里带“酸”
一段时间内,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事例,往往被别有用心者放大,作为反高考制度的抓手。其间涌现出一批“高考零分红人”,他们的事迹曾让挣扎在高考之中的广大青年男女热血沸腾。
年,安徽考生徐孟南因高考零分轰动一时。他在试卷上写下“我的名字是徐孟南,我的考号是……我是xx高中的……”,因叛逆带来的聚光灯迅速照亮了他。
今年,河北高考共有8千余人0分。
两年之后,陕西考生张皎以“零分状元”的头衔走红网络。他在试卷上留下了“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十六个字。此后,红极一时的他表示:“凡不是来找我投资的,一律免谈。十年内完成万的目标,成为中国首富”。
十年之后,已为人父的徐孟南参加了安徽的普通高考,最终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提及自己的孩子,他说:“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很大程度是按现行教育体制走,不会过多干涉他们”。张皎则早年制作伪卡消费套现,最终沦为“窃卡大盗”。
徐孟南。图/网易新闻
白卷英雄的“壮怀激烈”与高考状元“高分低能”一经配合,读书无用、状元无用的论调自然就被搬到了台面上。张之洞引领清朝废科举,算是反考试制度实践中的成功人士,作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通过科举制走上仕途,再来倡导废科举还有些说服力。
放到这些“零分英雄”上,他们在教育体制中表现平庸,反高考行为背后的目的就免不了招来质疑:究竟是高考制度不行,还是你自己酸得不行?
心里酸了,但行动不能输。于是这项“心酸嘴强硬”的绝学得到迅速发扬。其中,成绩一般且厌学的学生、子女成绩一般且面对同事炫耀的父母、文化不高但收入不少的老板等几类人,成为该技能的集大成者。
高考在中国人心中有多重要,高考状元就有多吸引目光。图/纪录片《高考》
高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考状元也因此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