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肺科话成长
在院党委的统筹布局下,我们拟分批次推出院内各层级各条线的获批人才项目得主的报道。“银蛇奖”是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在历届评选活动中,我院数位医生先后获得此项荣誉,他们在业界医院一代代青年医学人才以之为榜样,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各个领域努力奋斗。
高强度、高压力的临床工作,不仅需要刻苦耐劳、聪明机智,还要求具备旺盛的精力。见到任胜祥教授时,他已经看了一上午70多人次的门诊,下午又开了2场会。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旧给人一种朝气机敏、信心十足的感觉。
他笑谈,自己的好体力是体育爱好送给他的礼物。在大学读书时他就爱好球类运动,而好体力又是好脑力的基础,精力充沛方能思维敏捷,更好更快地服务于百姓。
-01-
「量变到质变」
年少时对生物和化学的热爱,让他选择了行医之路。五年的大学生涯,接触了海量新鲜的医学知识,考验着医学生们的“背功”。当了若干年医生后,现成的医学知识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就需要向未知的领域进发,考验的则是一个医生是否具备高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钻研精神。
当医院的医生,大多数已经离职了,不停地变换着自己人生的方向。医院老一辈的名医视为自己的榜样,选择了坚持。坚持是时间老人赠与人类的一种伟大力量,让一切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从量到质的蜕变。这就像打牌,每个人手里的牌都有所不同,如果能将聪明的头脑和坚持力这两张牌一起出,则是无往不利的“王炸”。若干年后,任胜祥无疑证实了这一点。
年出生的任胜祥,已经取得了耀眼的职业成绩单。他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曙光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银蛇奖”等多项人才项目资助,承担国自然基金项目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建立肺癌“精准、快速”诊断体系及精准靶向治疗策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作为主要执笔人编写-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
-02-
「众人避之不急
他却逆流而上」
年,年轻的医院两周,就经历了一次毕生难忘的抢救。当时他还是住院医生,负责一位70多岁的肺癌患者。老人入院当天还能生活自理,精神状态也和常人无异,谁料第二天就抢救无效去世了。疾病之凶险、难以预料,带给他内心强烈的震动。
面对死亡并非人生常态,然而对于肿瘤科医生来说,则常遭遇。他曾经遇到一位钢铁集团的翻砂工人,身体非常强壮,性格也是天不怕地不怕,自称“打得死老虎”。当得知自己确诊肺癌时,他说:“凭我这筋骨,再怎么样也能熬个一年半载的。”但他仅仅坚持了2个月。
幸福何其相似,悲剧千差万别。治疗肿瘤的医生,经常眼睁睁看着悲剧一幕幕上演,却心有余而力不逮。20年前,肺癌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年轻医生对于肿瘤科总是避而远之,作为主力的化疗对身体的伤害极大。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化疗化疗,一化就了。”从事肺癌方面的工作在当时的医生看来缺乏成就感,还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但在任胜祥眼中,这些事反而成为了他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他进一步系统学习肿瘤领域的理论知识。
-03-
「拨云见日,靶向崛起」
黑暗中行走的人,心中更加要有光。三五年后,人类与肺癌的战争中逐渐找到了突破口。任胜祥尤记得,年时,一位晚期肺癌病人因呼吸衰医院,病情严重,医生们普遍认为生存希望不大。然而绝处逢生,由于病人基因存在EGFR突变,医生想方设法把靶向治疗药磨成粉,通过胃管给病人灌下。4天后,病人奇迹般自己站着出院了。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希望从暗夜中走出来,而坚持与守护,则是任胜祥带给患者生命的一份希望。
到年期间,又出现了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中国的肿瘤科医生通过参加国际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把国外的先进方法学习过来。这一期间,医院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德肺癌论坛,也成为了肺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到年期间,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师从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前任CEOFredFHirsch教授。科罗拉多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拥有四个校区,自建校以来,该大学共有13位校友荣获诺贝尔奖,7位校友荣获麦克阿瑟奖。这段求学经历让任胜祥学到了肺癌新药的整体研发策略,如何把肺癌的基础研究转化落实到临床研究上,让患者尽快受益,为后来获取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一开始的迷茫困惑,到对肺癌的治疗有了知根知底的认识,任胜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肺癌的治疗效果非常好,晚期肺癌也不再是不治之症,部分甚至可以彻底治愈。肿瘤科医生就像斗士,代表人类与肺癌在DNA的修罗场上浴血奋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战役还在继续,“执靶猎人”在基因中找到了关键的靶点,扭转了战局。这是见证肿瘤肆虐的时代,也是靶向崛起的时代。
现如今,新药的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年启动数百项肺癌新药临床研究,越来越多新药被应用到临床。任胜祥说:“一方面是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成功激发了研究人员的热情,另一方面,国内进入了创新发展的黄金期,越来越多的创新型药企涌现,其中,多为抗肿瘤药企。之前一个新药的推出可能需要十年的时间,现在FDA和NMPA每年均批准不少抗肿瘤新药。除了更多的药物选择,肺癌病人也有了更多的治疗手段。除了将外科、放疗科的一些治疗手段应用到肺癌晚期病人身上,新近发展的消融、冷冻等介入治疗方法也直接给肺癌患者带来福音,晚期肺癌能够活过5年的概率越来越高,在WHO的定义中,晚期肺癌患者活过5年叫治愈,目前ALK融合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已经远超5年,做肿瘤科的医生,将越来越有成就感。”
-04-
「口碑与信任」
有一位多处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活检后发现kras基因突变,这是肺部肿瘤中特别难治的一类。患者当时发热,肿瘤长得特别快,化疗后又反应太大,无法耐受。患者和家人焦虑的心情可想而知。
到了医院肿瘤科,做了多项检测后,发现PD1表达阴性,单纯免疫治疗效果并不会特别好。任胜祥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建议参加免疫联合治疗新策略,给患者选择了抗血管加上免疫治疗的方法。
然而,经过一疗程治疗,肿瘤反而增大了。任胜祥根据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判断这种情况属于假性进展,毅然决定顶着巨大压力继续执行原治疗方案。医学上从来没有%,对于这个决定,任胜祥的心里也经过了反复的纠结与斗争。毕竟对患者和家属而言,眼前的事实是治疗后病情恶化了。但是医生的专业和尊重生命的态度征服了他们,他们无条件地选择了信任。后来,就和任胜祥所预期的一样,肿瘤缩小了。截至目前,肿瘤已完全吸收,患者基本恢复了正常。
国内外肿瘤专家一致认为,参加临床研究是晚期肿瘤最佳的治疗手段。无独有偶,一位老爷子因晚期肺癌参加了新药的临床研究,接受化疗加免疫治疗。用药2年,停药1年后,目前保持着无肿瘤的状态。3年后,老爷子的儿子又坐在了任胜祥的面前。一开始任胜祥以为又是为老爷子来的,没想到是他自己也确诊了晚期肺癌。病人拉着任医生说:“您救了我爸,这次一定也要救我!”任胜祥将他收治下来,目前疗效不错。
在绝境中寻找希望,是各类灾难大片长盛不衰的主题,也是肿瘤科医生司空见惯的日常。良好的口碑带来信任,信任、配合产生的良好结局又为好口碑添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
“仁善立业,精求医理;视病犹亲,倾诚无忌。”面对当今纷扰复杂的医疗环境,任胜祥感到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像黑夜中的一盏灯火,点亮患者心中的希望,照耀他们继续前行的方向。
原标题:《肺科话成长⑤|做肿瘤科医生,将越来越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