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小尘4x/图)
八旬老教授状告知网擅自收录自己的论文侵权胜诉一事,让知网成为众矢之的。媒体、学界一致批判知网“无本万利”的垄断经营模式。知网用低价甚至几乎免费的方式拿到学术论文的网络传播权,转头向下载论文的用户收取高额费用,受到各方批判自然不难理解。但其背后,是知识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以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中国知网的英文名称是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是一个主要收录各领域学术论文的数据库。知网最早是年清华大学校办企业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提出创建的,并被列为清华大学重点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知网已经成为国内非常知名的学术论文数据库。知网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从演员翟天临因为“不知知网”而被扒出学术造假一事就可见一斑。每个要写论文的中国研究人员,甚至是本科学生,都不可能不知道知网。因为看参考文献要上知网,论文查重要上知网,离了知网,一篇论文就很难完成。
研究人员对知网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知网作为全国最大最全的学术数据库,能够极大地为学术检索提供便利,而且自己的研究论文被知网收录后,也有机会被更多人检索到并引用,从而可以扩大学术影响力。恨则是因为一来从知网下载他人的论文要收费,二来自己的论文却不得不几乎免费地贡献给知网,即使论文被下载很多次,知网从中获利丰厚,自己却无法分享任何经济利益。
知网备受诟病的,也正是这两点。首先是利用其数据库的论文收费昂贵。下载一篇论文要收几块到几十块钱。而要写一篇论文,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数量少不了,光给知网的贡献可能就几百上千块。当然,知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不是个人用户的下载,而是向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出售订阅权限。这些订阅的收费年年涨,不少机构都曾通告过因为知网收费过高而可能无法续订,影响用户使用知网。知网的论文查重服务收费也不菲。尽管知网公告称从未向个人用户提供论文查重服务,但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人通过种种渠道在知网查重。很多学校都只为学生的学位论文提供一次免费查重机会,要多查几次,就不得不从其他渠道购买查重服务,每次收费要一两百到三五百元不等。
其次是知网的论文来源,被学界认为是“霸王条款”,剥夺了作者的选择权。知网论文的来源,一是来自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会议等,二是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等的学位论文。无论是哪个来源,知网都不是直接与论文作者联系以获得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而是与学术期刊、学校合作。学术刊物、学术会议的“投稿须知”中,通常都有同时同意把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授予知网或其他合作数据库的条款,而且不会额外付稿费;学生的学位论文,也会被学校要求同意授权给知网。在这个过程中,论文的作者实际上没有选择权,如果不同意,论文就很可能不会被接受。这次89岁的赵德馨教授状告知网,就是认为学术刊物投稿须知中的相关条款是“霸王条款”,是无效的,因此知网转载自己的论文是未获得授权的非法转载。而法院判决,也支持了赵德馨的诉求,判令知网支付侵权费用。
但知网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其道歉声明中提及的著作权授权链条的瑕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利用对知识的垄断获取高额利润。如果知网从论文作者处合法获得了授权,并且与作者分享其收入,是不是就可以自由地向使用者收取高额使用费了呢?这是很多商业性的图片、艺术作品数据库的运营逻辑。对这些数据库来说,这一逻辑是合理合法的。但是在涉及学术论文的“知识”领域,这一逻辑却并不完全合理。原因在于,与文学艺术作品等相比,学术研究论文,涉及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的进步,涉及更大的公共利益。让知识能够为更多人获取,就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这就意味着,对学术论文的版权问题,并不能与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适用完全相同的管理规则。
知网号称是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而基础设施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涉及公共利益。即使是私有资本运营的基础设施,通常都会受到政府限制,不会任由运营者自由制定价格,尤其是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基础设施工程运营者,其价格或者利润率一般都会受到严格的管制。而根据知网母公司的财务报告,年知网运营公司的毛利率高达53.93%。这样的利润率,对一个“基础设施”运营者来说,显然是相当可观。
在知识开放获取的道路上,知网并不是唯一的障碍。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将其科研成果视为自己私有的作品。他们一方面希望知网等学术数据库收录自己的论文,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对知网不与自己分享论文带来的收入而不满。但这些研究论文中,有一部分是各种科研课题的成果,这些科研课题,已经由学校、研究机构等拨付了课题经费,其中已经包含了研究者的报酬。作为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论文,应该视为研究者的职务作品或者委托作品,研究者享有研究成果的署名权,以及由此而来的学术影响力,但研究成果的其他权利,尤其是经济权利,应该由工作单位或者研究课题的委托者享有。
事实上,知识的开放获取(openaccess)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股潮流。已经有不少国家对于使用公共财政资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要求其研究成果(包括全部数据在内)完全公开,由全社会(当然主要是学术界)共享。
推动知识的开放获取,和保护原创作品版权,都应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每一个知识提供者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