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生、企事业员工、管理人员选择赴国外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以开拓眼界,提升自我,体验不同国家的学术、文化生活。
在申请者咨询知识人网时,我们的咨询老师通常会建议他们先尝试自己申请,了解国外学术职位申请的大概流程、外方导师及院校接收要求等。
一方面,申请者可以对自身专业申请海外学术职位的反馈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明确自身定位;另一方面,弄清楚主要申请流程,可以避免在非关键环节浪费过多的时间,或被非专业机构误导。
访问学者申请流程
首先我们来说说,访问学者申请的主要流程:
(一)联系国外导师申请访学职位
1、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联系国外导师,询问能否邀请您到导师所在院校/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并给出邀请信(offer)。
因为每个申请者的个人学术背景、海外人脉资源和申请目标不同,具体案例需具体分析,他人的申请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应盲从。
访问学者是学术交流职位,导师看重申请者的学术背景、论文发表、项目经历等方面。申请者的准备重心应放在这些内容上。
有的学者比较容易获得国外访问学者职位;有的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回复少、拒信多、拿到的offer不满意,等等。
没拿到满意的offer,部分申请者难免感到挫败,但是申请者需要明白,有些情况可能并不是您的学术背景不足,而可能是您的专业国外职位较少/您本人缺乏海外学术资源/您对职位有一定特殊要求,没能联系到合适且有职位的导师,等等。
联系国外导师并等待职位回复,对部分申请者而言,有时是一个枯燥且漫长的过程,申请信发出去数十甚至上百,回复寥寥亦是一种正常情况。而申请者要做的就是不要轻易放弃,继续寻觅合适的导师,投递申请,这也是对申请者个人信息整合能力的考验。
您的申请材料需要简洁精炼地突出个人优势,能为导师提供哪些帮助,毕竟双方共赢,才是推进交流合作的关键。
在研究方向匹配或有交叉背景的条件下,广泛申请联系导师,获得有效职位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仅将几位导师或几所院校作为目标,有可能会遇到恰好对方暂时没有接收访问学者的计划或实验室名额已满,无法接收。运气好,导师也许会抽时间扫一眼您的简历,并将您推荐给其他同事或合作者;运气不好,您的邮件可能只能躺在收信箱里,被其他信息埋没。
当然,对于需要在指定时间内获得邀请函,或一直申请反馈不理想的申请者,也可以考虑借助海外学术资源丰富的专业机构争取更多机会。
注意事项:
(1)能否接收访问学者通常由邀请导师本人优先决定,虽然可以通过身处国外的同事/同学、院校相关受理部门投递资料,转达申请意愿,但是通常直接联系导师效率最高。
(2)需要的申请材料通常包括申请信和简历,建议不要过早且过于详细地准备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可以有大致的方向或提纲,有时,外方导师有自己的课题或研究项目,可等收到导师回复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如果导师没有具体安排,而是询问您希望研究哪些内容,可根据导师背景详细整理。
(3)通常情况,申请者外语水平可以正常沟通即可获得访学职位。故如果申请者有余力,可加强外语学习,而是否需要参加外语考试,则根据获得offer院校的具体要求而定。
大多数情况,访问学者申请者可通过导师面试或院校指定部门语言测试,达到邀请方院校对申请者的要求。部分特殊情况需要申请者提交符合标准的雅思、托福成绩,如文学院、法学院等对申请者外语水平要求较高,还有少数院校、机构规定必须提交指定外语成绩,具体需根据院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