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关村第三小学面向未来的大家三小
TUhjnbcbe - 2025/2/17 20:08:00

「本文来源:民生网」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简称中关村三小)的新校区从第一张图纸开始,老师们就将未来学校的设想蕴含其中,经过多个日夜,一座土楼式半圆形建筑落成。

从形式上看,传统的“一条走廊、两排教室”的物理空间模式,被“三室一厅一卫”的家模式所取代。在新校区,三间教室共享一个大厅,教室间的墙可以合并与分割。新的建筑结构打破了传统校园建筑一个个独立、固定的空间,形成多样空间的组合。

中关村第三小学土楼式半圆形建筑

从内涵出发,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突破相对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教学内容、封闭的学校生活,从教育理念、学与教的组织形式、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结构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变革。

空间结构的变化带来教育关系的变化,为新的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新教育理念的接入引来课程设置的颠覆与重构。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座位上,可以走动、讨论、操作、表达、展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换变得更加自如。物理空间的变化和重组打破了几百年来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模式。这里处处都是教室,让学习发生在足迹所至。

中关村三小用一座建筑,打破百年授课模式,创建了一所扎根中国文化、融通中外先进办学思想的新型学校。陶西平先生曾这样评价:“面向未来,重塑学校,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变革之路”。

新的空间结构诞生了“班组群”这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态,为大小孩子创造多样学习关系,来自三个连续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整体发展需要与其他年龄段学生共同学习。学生既有班级内的学习,也有基于班组群的跨龄、跨学科学习;既有班级内的生活,也有班组群内大小孩子的共同生活。来自不同学科的七位教师组成了“家庭式合作团队”,以“班主任+导师”的形式共同负责一个班组群的一百多名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

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共同学习,在真实的相处中建立更多元的同伴关系。同时,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家庭式合作团队”,由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变为团队协同负责,这一变革对于多样学习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中关村三小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处处都是教室,处处都是图书馆,处处都是博物馆,处处都是舞台。

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孩子们

新的空间结构变革也带来了课程体系的调整,以“真实的学习”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实践主线,让学习走向深入。“真实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积极行为,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丰富交往,形成品格。

因此,在保留分科课程的同时,将原本分散的10多门学科按照国际常用的学科分类方式,形成六大学科课程群,即数学工程科学科技类、语言类、历史与社会科学类、视觉艺术类、表演艺术类、身体活动与健康生活类。最终,形成了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拓展层和开放层,将以上六大课程群合理有序地纳入其中,形成了“三层六类”的结构。在学时安排上,以90分钟的大板块学时代替单一的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两个或多个学科的教师可根据每天的学习内容和进程灵活协商若干不同时间段的教学组合。

重组教育时空,创建“班组群”,实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充分支持。中关村三小超越的不仅仅是围绕“课程”的局限,学校跳出了“加加减减、小修小补”的思维,创新灵活、可调节的空间、板块学时、班组群等设计,实现了对课程开发与实施全方面、深刻、系统地构建,实现了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充分支持。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关村三小的学校治理架构和管理方式也随之调整,逐步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学校共治的矩阵式治理架构。通过矩阵式管理组织架构和分布式的领导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学校的发展事务,积累全局思考的经验,减少学校管理层级过长或管理幅度过宽带来的信息衰减或决策滞后,防止因决策失误或某一方面权力失衡而影响学校发展。

在中关村三小,学校的基本管理单元由单个班级过渡到以班组群为单位,同时,构建了以“校中校”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形成了支持“大家课程”实施的组织架构。每四个“班组群”组成一个“校中校”,形成一个数百人的小型学校的架构,这是一个相对独立但内部开放融通的教育共同体,校中校主任专门负责其日常工作。每个校区规模为四个校中校。

“班组群”与“校中校”为师生提供了便于获得归属感的社会人文环境,便于认知不同年龄或背景同伴的社会交往环境,以及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教育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校中校、班组群成为管理架构的核心,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课程部、教师部、学生部等组织单位,为班组群、校中校更好地实践“真实的学习”创造行政和专业支持。

如何知道孩子学会了?怎样改进教与学?中关村三小的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的评价体系便因需发生,用多把尺子丈量优秀。学校大小考试都由教师自主命题,有的试题做对了有“分”,错了也有“分”。比如学校数学期末试卷中最后一道题目有挑战性,其中,智慧老人的引导学生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把你的困难或问题写出来吧”。虽然题目答错了或者没有答,但是问题或困难写的真实、恰当,也会得到应有的分值。

评价转变,直接带来的是课堂的变化。老师们在课堂上会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文化和场景的联系,更加注重“有问题有互动”的扎根与实践,更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关村第三小学面向未来的大家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