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张晴丹
年伊始,预印本服务器arXiv收获了一份新年大礼,全球科学家通过其发布的论文突破了万篇。
本该是庆贺时刻,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却发了一篇负面报道,分析了arXiv当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起科学界热议。
中国作为世界上论文数量产出最多的国家,arXiv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arXiv上,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也已经排名全球第二。
如今,许多中国科学家每天上班都看arXiv,这已经成为了习惯。因此,他们对于arXiv的痛点也颇多吐槽,特别是发到arXiv的论文被长时间审核,令发布时间延后。
arXiv带来的学术争鸣,又有趣又刺激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arXiv已经成为数学、物理、天文、计算机等多学科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因为在arXiv,科研人员在无须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就可以自主张贴论文,尽早公布研究结果,抢占科学发现所有权;那些已发表的论文,同样可以在arXiv上张贴,让更多的研究同行了解、交流。
通常,在arXiv张贴预印本有三种方式:第一,在论文投稿的同时张贴到arXiv,期待更多的同行看到并且展开学术讨论和交流;第二,在论文即将接收或接收之后张贴到arXiv,考虑到出版平台的受众数量有限或需要购买数据库才能阅读,把已经定稿的论文贴到免费公共平台,无疑会增加阅读量;第三,纯粹为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类稿子一般不太可能会被正式期刊接收,但arXiv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平台。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弥补了科技文献出版的不足。这也是arXiv火起来的原因。
在传统期刊,论文的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都特别长,平均在3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数年时间。如果在此期间,作者选择不公布论文结果,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显得“落伍”了。显然arXiv预印本的方式,让学术交流更加顺畅,某些热点领域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会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根据他的研究经历举例说道:“8年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在公布新超导材料并刷新临界温度纪录的周期是以天计的,传统期刊再快的评审和发表速度,也跟不上在arXiv上发预印本的速度。正因如此,在铁基超导研究的洪流中,中国科学家群体才迅速引领了世界最前沿。”
罗会仟指出,arXiv预印本的快速发表,是抢占credit的重要方式,如今许多重要的发现几乎都以预印本时间为准,已经成为科研圈的“潜规则”。
但在arXiv提前张贴预印本,也会给作者带来“烦恼”。
比如大量的质疑和讨论,可能会导致文章未能走到正式发表就被撤稿;过早公布论文结果,在竞争激烈的科技前沿领域,有人可能会利用不同期刊发表的时间差抢占先机,导致作者丧失成果所有权;预印本中往往存在许多科学错误,而经常发布不成熟预印本的科学家,在同行眼中的信任度下降,不好立足。
罗会仟讲了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年底,德国科学家A.P.Drozdov和M.I.Eremets等人在高压硫化氢下发现K超导电性的论文,最早张贴于arXiv,但科研圈对此质疑声不断,甚至在学术大会上,在场几乎所有人都默认这个结果“可能是错误的”。后来,这篇文章结果经反复审核并补充实验证据后才在Nature正式发表,历经半年后,该研究才受到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