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IB)国际文凭组织旨在帮助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IB课程目前已在全球余个国家的所学校开设,中国大陆则有所学校获得了IB认证,IB的教育理念由于适应我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越来越被学校、家长和学生认可。如何理解IB教育的核心、如何将IB教育理念应用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对促进课程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至关重要。
京领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并基于该目标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包括与诺奖得主、海内外知名院士、教授搭建全球院士论坛;与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联合多位哈佛、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国际学校百校调研”研究课题;在北大、斯坦福中国中心、人大附中等地连续举办十届创新人才论坛。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与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研判,京领特别打造“IB研究系列”,旨在全球范围内邀请IB专家学者、IB学校校长、教师以及优秀IB学子,多维度、多视角对IB的全球发展、教育理念、课程融合、学习方法等议题进行深入访谈交流,通过专家视角、学生成长、学校建设三个维度为广大家长、学子了解IB提供更为全面与系统化的内容、为IB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范例,进而推动我国国际教育升级发展,助力创新人才培养。本次京领特别对IB中文A2及语言与文学课程的首任主考官吴大明教授进行了专访。
嘉宾介绍
吴大明
牛津大学英国文学副博士,英国利兹大学电脑辅助翻译副教授,现已退休。年开始参与IB阅卷工作,-年为中文A2及语言与文学课程的首任主考,至今仍继续负责IB考试、文件翻译和版权清理工作。
京领:吴教授您好,很荣幸邀请您参加本次采访,为我们介绍IB组织和IB课程。首先,能否介绍一下您和IB是如何结缘的吗?
吴大明教授:是这样的,我当年来到英国是为了学习英国文学,学习期间牛津大学设立了一个教中文的奖学金,因此我便开始边教中文、边读英国文学。后来我又在杜伦大学和利兹大学进行中文和翻译教学。在年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向我介绍了IB世界文凭组织,并且告知我这个组织需要一名世界文学科目的考官。因为该学科的世界文学部分是中文授课,而我学的是英国文学,因此我便从年开始为IB做考官,由我负责世界文学这个组试卷的评阅工作。
到了年,IB决定开设LanguageA2这门课。区别于注重文学经典作品学习的LanguageA1,A2更偏重于语言方面的实用性技能。我作为A2课程的首任主考,负责出题和评卷工作直到年。年,IB又对这门课进行了改革,更名为语言与文学(LanguageLiterature),并把这门新课程归到第一学科组。这一举措使考生人数迅速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在不断扩大,年开始的时候我只有多个学生,到了年已经发展至多名学生,到如今,已有多名学生。从年开始直到年,都是由我负责出题并主持阅卷。后来随着人数增多,团队扩大,其他老师便来接替了这个工作,我现在只负责试卷一,同时参与IB的翻译和版权清理工作。
京领:谢谢您的介绍。您能谈一谈您对于IB教育理念的见解和看法吗?您认同IB的哪些教育理念?
吴大明教授:我一直比较认同IB的教学理念,认为它的很多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IB的第一个特点是国际性。大家都知道在IB组织的使命宣言中,国际文凭组织IB的目标是培养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年轻人。你可以看到他们提出来“富有爱心”这个概念相当于“仁爱”、“博爱”的意思,是要通过让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来开创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强调IB培养的人要有国际情怀。
这要从IB成立的渊源开始说起。IB最初成立的起因是为了解决当时被派到海外的英国人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了让孩子们既能对所在国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又能在大学的时候回到英国的大学中继续深造,因此英国人的海外子弟的学校就建立起来了。因为这个模式随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便接连在世界多个国家推广开来。
因此这就是IB的国际性。IB公开宣称,IB的课程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不跟着任何国家的教育政策走。IB体系下教出的人,要成为世界公民,无论最终身处哪个国家工作和生活,无论出身自哪一种文化背景,都要具有国际情怀。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
这些理念在其他国际组织的纲领中也有体现。例如前两天的奥运会,宣传标语就是“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大家在这个世界中要一起更快更高更强。我们把“Together”翻译成“更团结”,其实更准确的意思是“携手共进”。虽然有比赛、有竞争,但是世界各国要和平相处、携手共进。
过去的很多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例如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认为历史的发展模式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这种说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世界环境了,因为我们现在要努力达到的是世界持续和平,人类永不再战。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加强相互的了解,有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才能理解彼此,从而避免误会和争端,取得永久的世界和平。这也就是IB的理念和其培养世界公民的基调,倡导要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人,不同文化间的人要相互理解、合作。
另外一个我认同的方面是IB课程的全面性。我认为IB课程比较全面,这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而不是在高中阶段就按照就业方向把学生分为文科和理科。比如我在大学教电脑辅助翻译,这是一门文科性的课程,当时我的硕士生中有在中国本科读医学或物理学的,这些学生就是在大学的时候选错学科,可能他们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报考理科而不是学文科。纵使他们的理科成绩也不错,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对理科没有热情,不热爱。最后他们还是转到外语专业上来了。让孩子过早地选择文科或是理科,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再拿英国本土A-Level课程来讲,学生实际上只要修三门课即可参加高考。这曾经受到英国教育界的反对,学生在初中GCSE课程的时候需要修10门课,而升到高中进入A-Level阶段后,就可以把其他的课程丢掉,只学三门课。当然只选三门课也有其好处,就是学生可以根据申请大学专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任意选三门课,比如说学生想在本科学习电脑科学专业,那么他们在高中时就必须学数学、高数、物理,如果没有这三门课的成绩,学生进不了大学的电脑科学专业。但是仅仅选三门课就不得不放弃文科或理科。而IB课程一共有六大学科组,学生的学习相比是比较全面的。
在这六大学科组中,有两门是关于语言学习的,一个是母语学习,也就是A语言的文学课程,或是A语言的语言与文学课程,另外还要修一门外语。IB也鼓励学生选择两种A语言的学习,希望更多的毕业生对两种语言文化都从第一语言的角度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如果一个学生考试通过了两种A语言的课程,毕业时还会获得IB颁发的双语证书。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一门科学课程,选项包括生物、电脑、化学、物理、体育保健或设计技术;一门个人与社会课程,选项包括历史、地理、商管、经济、哲学、心理学、全球政治、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全球社会信息技术或世界宗教;以及一门数学和一门艺术课程。这6大学科组,文理兼备,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全面的。
对于英国的大学来讲,他们普遍愿意接收IB的学生,因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比只学习了文科或理科的学生更有发展潜力。就像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又比如很多理科教授,他们的文章写出来都是很漂亮的,他们的论文逻辑思路清晰,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而不是枯燥乏味。所以这些人他们虽然是科学家,但是无论在艺术还是文学等方面都很有才能。所以我认为文、理同修是IB的优势之一。
IB课程的第三个特点是其多样性。在相当于理科的科学学科组和相当于文科的个人与社会学科组中,分别有不同的课程选择。学生可以从科学组的六门和人文组的十门课程中分别选修一门或两门。尽管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同时开设这么多门课,但从全球范围考虑,不同的学校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所偏重。这样灵活的课程架构也保证了IB学校出来的学生不会只修过千篇一律的课程,而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京领:作为语言与文学的主考人,您能介绍一下阅卷时的评判标准吗?
吴大明教授:IB的每门课程都有一份评判标准,所有任课老师都拥有这份材料,并且学生也知晓和明确课程的评分标准。
比如在语言与文学这门课程考试的时候,学生拿到一篇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题目要求学生在读完文章之后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当堂写出一篇短评。而我们就要通过学生的写作,评判他们是否能完全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含意,是否能关联到某些外围和派生的问题,以及是否能进行有效分析等,而不是只停留在对语法、词语和技巧等表面内容的描述上。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机构,IB必须保证其思想是非常开放的,而不是用固定的教学模式由老师告诉学生标准的答题方式,记住所有字词、语法,好好复习,准备考试。IB的做法是,不论学生读过什么课本和文章,都只要通过一篇评论性质的作文,来检测学生是否把知识都真正理解和消化了,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写作真实地把自己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给体现出来。
在阅卷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判:第一,学生是否充分理解和诠释了文章的含意;第二,学生对这篇文章写作手法的优劣和作用是否作出了有意义的分析和评价;第三,学生写作的论述结构和要点论据是否组织得当;第四,学生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水平如何。这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是5分,一共是20分。IB的许多卷子基本都是这样的评判方式。
京领:身为主考官,在看过那么多考生的试卷后,尤其对于中国考生,您有哪些建议给他们呢?
吴大明教授:我觉得中国考生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他们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IB的要求。有的原因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IB的精神,例如IB很重要的一点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说要对一切问题问一个为什么,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我发现很多中国考生的卷子给人一种“中不溜”的感觉,往往比较缺少批判、辨别能力,而过多地在解释表面词语上下功夫,比如说详尽地也是重复地阐述作者的观点,而缺少对问题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IB提倡读任何东西都要拥有一个思辨能力,尤其在语言和文学这一方面,像如今在网上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带有偏见甚至是虚假的信息。虽然出题的时候不会给考生一篇假消息,但也绝不可能给一篇上佳的范文。可能会是一篇广告来让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可以从这个广告的目标人群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相信这个广告,而什么样的人群不会相信,或者说这个广告能在哪一方面刺激消费者的焦虑感等等进行分析,而不能只是夸奖这篇广告的文字是如何对仗优美,可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是一个成功的广告…诸如此类的描述。
另外,在世界各地的学校中,有的学校是因为招收了个别华人学生而开了中文课。那么学校请来的中文老师很多只是兼职的教师,一开始对IB是生疏的,而且他们的工作合同也是没有保障的,所以这样的课堂上往往一时无法真正达到IB的要求。虽然学校的教学在总体上达到了IB学校的要求,但是具体到某门课程,有时还会有一定的差距。
那么,要改善这类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研究我们历年的考试题目来了解IB的要求,进而慢慢提升教与学的水平。包括通过查看我们的评分标准来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认真研读主考为每个考期撰写的学科报告(SubjectReport)。有需要的学校,也可以通过IB,让主考官针对这所学校考生的情况写一份问题分析报告(IndividualSchoolReport),从而来了解学生的问题,改善自己的教学。甚至考生可以自行申请让主考官对其考试的情况写一个反馈,这些都是IB提供的正规服务。
京领:说到写作,在很多学生心中,一直有三座难以迈过的大山:EE、TOK以及IA。在您看来对于中国学生,这三项课程难在哪,并且对这些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吴大明教授:说到这个问题,就提到了IB的另一大特色,也就是IB对于写作能力的重视。我们知道写作是在大学时期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而在IB课程的语言A这门课中,学生要写很多东西,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IB以及整个英国中学都有这一大特点,认为学生无论读多少东西,只有写出来的才是自己真正掌握的。
又比如在教育上经常提到的创造力(Creativity),创造力不是指学生去发明一个别人都没听过的东西,而是指能把各种的资料经过阅读以后整理出来,用自己的说法展现出来,不是照搬作者的,这就是创造力。
相比于其他六大学科每门课是7分,TOK、EE、CAS都是各一分,占分极少。因为其实EE和TOK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学课程所要求的,而是大学课程要求发展的技能,而在IB课程中是让学生为进入大学提前做准备。这样给分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申请大学主要靠的是基础课程的得分,而不是靠这三项提高分数。
EE(ExtendedEssay)要学生单独地研究一个问题,然后把它整理出来,经过老师的辅导,写出一长篇论文来。
TOK(TheoryofKnowledge)也就是认识论,更像是一门关于获取知识原理的哲学课,同时也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些是在大学需要学的内容,但如果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学习和了解了之后,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即便一个学生的基础分数略低,但考官看到这些论文写得好的话,是愿意录取这个学生的。
英国大学学生的毕业论文代表着一个学生的最终真实水平,是一个学生可以真正拿出手代表自己的成果的东西。毕业论文得分的高低往往能决定学生的总体成绩等级。
另外,IA(InternalAssessment)也就是校内评估,是任课老师给自己的学生进行的口头测评,然后选出一定数量的样本寄给IB考官,再由考官对样本进行评审。这一项也是IB的一大特色,主要可以看一个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现场口头表述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也需要学生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因为这项能力在学生的未来工作学习中,与其交流能力和领导艺术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学生可以在平时上课中通过发言等机会多加练习表达能力。现在的中国学生我认为通过培训很多也讲得很好,而且会越来越有自信,因为现在社会生活中讲话的机会更多了,写作的机会反而少了。在这种趋势下,年轻人出镜的机会越来越多,像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镜讲一讲自己的观点。而从前的人可能要自己斟酌着写一篇文章然后发到某个杂志去,以此来表达自己,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所以我认为大家在这方面都会越来越好。学生平时可以通过加大阅读扩展思路,以便在口试现场看到考题时,能针对其话语范围,有条理地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
京领:在选课这个方面,您认为家长和学生该怎么做,怎么衡量呢?您有什么建议?
吴大明教授:我认为学生和家长要考虑是否选择IB,是否要进入IB的体系中,并且要在哪一个阶段进入IB体系。首先,一旦学生进入到IB系统中,再回到原来的教育教学系统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现在的问题是,IB考试成绩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几乎所有国家的大学都承认的考试成绩,但在中国国内,拥有IB考试成绩的学生是无法被纳入到高考招生范围的,只能以外国学生的身份申请国内大学。
所以我认为,凡是要念IB课程的孩子,就被默认为准备到外国进大学,而不是为了考中国的大学,因为这完全是与国内体系不同的一个选择。
那么学生进入IB这个系统以后,一旦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不习惯,当回到国内的体系中时,可能会发现跟不上等问题,因为课程设置中的基本操练是不同的,一个是国际课程,一个是国家的课程。
另外,如果在比较早期学生就进入到IB体系的话,家长对孩子的投入成本也会比较高了,小学阶段PYP,中学MYP,高中DP以及本科的学费问题,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还应考虑孩子在受过这套国际教育之后能否还适应中国的工作环境。可能有些学生在海外毕业后留下,工作生活一帆风顺,但随着家长年龄的增长,亲情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会随之而来,那么对于未来家庭规划的这方面,家长也应要考虑。
京领:基于您对中英两国的了解,请问您认为IB是如何在中国和英国进行融合的?
吴大明教授:IB有个特点是可以根据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较包容。IB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世界公民,在IB课程建立起来之后,没有统一教材,所有IB学校只要按照规定的课程考试即可。例如最近,在IB最新的声明中提到,由于中国境内的学校不能使用国外教材,IB便提出他们会尊重所在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可以充分适应本土的情况。
IB课程更靠近英国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理念,比如更多地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的写作等。同时,IB也在进行不断地反思,即便IB是有英国传统的,但也在积极融合到各个国家,进而进行本土化。由于IB课程只是一个大纲,因此并不会排斥任何国家或学校的具体教材以及教授模式,能充分包容和尊重不同的国情,这也是为什么IB能很容易地与不同国家进行融合的原因。
京领:您认为IB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
吴大明教授:我认为未来其实不太好说,但是从现在的趋势来看,IB会更加国际化,更加融入各国的教育制度,这一点是肯定的。
不过我认为有一个不太好的趋势是,IB在融合的过程中为了更“接地气”,他们简化了之前一些比较严格的项目和内容。
比方说在今年刚刚开始的新课程大纲中,一些考试就被砍掉了。例如自年课程启动的时候就开设的一项考试,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原创一篇文字,形式不限,可以是给刊物的投稿,或者面对观众进行演说,或者是给市长写一封信等等。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很可惜现在被取消了。取消的原因,我认为是出于简化考试的内容,减少行政管理和评卷的费用或是减轻学生负担等等。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简化和压缩考试也有好的一面。缓解考试的压力是不是也同时化解了一部分对学习的刻板要求?是否能因此减轻了教师的行政工作而增加了教学工作的时间?去掉一些对考试模式的操练,是否能给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去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
从每7年一次的课程更新结果来看,我们都会发现IB的课程每次改革后都变得容易了一些。今年的IB考试成绩就普遍很好,很多满分,这是目前的发展趋势。这样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IB课程。
但与此同时,难度简化了,进入大学的人数增多了,满足了大学的扩招计划,让大学教育更加普及。但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在整体上降低大学的水平。那么在大学教育普及的同时,各国或全球的整体教育水平是否有提高,这个答案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