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岳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岳老师,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文津学者、首届科研新秀、首届年度科研人物、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评委,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第三、四届全国体育学科发展青年论坛优秀撰稿人,多家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本科学报审稿人。近十年第一作者发表CSSCI论文16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体育报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等课题多项。
本节将主要介绍如何从论文的关键要素倒推文献的功能。文献的功能主要分以下五种:第一,确定论文选题,文献和选题直接相关;第二,构建研究框架,主要指文献能够帮助作者确立研究视角,构建研究框架;第三,观点的催化剂,文献能够帮助我们展开高维度的思考;第四,为研究成果搭台,指如何利用技术性文献、非技术性文献令评审专家信服;第五,文献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
一、确定选题
我们首先来看文献和选题之间关系。先说顺序,拿到一个文献,就要进行比较。这里提到的文献比较是文献间的比较,比如国内与国外的比较,本学科与母学科进行比较。经过这样一比较,你就会产生一些观点,比如某某跟某某就身高、长相、篮球水平等进行比较,就能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观点。有观点就会产生区别,而有区别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国外这样做,这样做为什么好或是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有疑问就能诞生选题,这是一环套一环的。
我经常想,选题到底是由问题驱动还是材料驱动?大部分人都说,论文选题是问题驱动的,先找到一个真问题,再展开这个选题,确定方向,进行撰写。刚刚这句话出自李连江的《学者的术与道》。而这本书其实还有另一句话——不如抓住自己有趣也有新材料的课题,直接做自己的研究。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有些论文写作,实际上并不是纯问题驱动的,而是得到某个新材料后我们立刻就开始写了,然后论文就完成了。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基于技术性材料,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完成整篇文章。那么论文选题到底是问题驱动还是材料驱动的呢?我认为两方面都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构建研究框架
非技术性文献一般不适合构建论文的研究框架。比如国外的某个政策文件,一般情况下,这些政策文本是不适合构建论文框架的,因为政策是指向实践的。但是技术性文献却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框架参照,让框架变得有理有据。这个技术性文献就是我们常见的研究文献,也可以是相关理论。
伽达默尔曾说:“理解是视野的融合。”这句话是说,你觉得自己的论文如何如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的视野要与评审专家、编辑部老师的视野融合在一起。你要清楚,他们是怎么想的,把自己的逻辑套路、思维方法和审稿专家的思维融合。你如果一定要搞一套自己独有的想法,那你就很难写出一篇非常好的论文。因为你写出来的东西大家理解不了。
通俗一点说,就是换位思考。思考审稿人他们在意什么,想要搞清楚什么,然后研究一下论文发表后的因子,怎么提高引用率。建议大家经常看看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的文章。思考一下,这些文章为什么会被转载?我经常阅读新闻文章,还有近几年我们体育学科里引用率非常高的论文。有些论文在短短三五年,就被引用了一两百次,这些论文有什么特征,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若是研究这些,你很容易就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最基本的就是通过论文与作者进行对话,理解作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写出来的,这一点非常关键。
重申一下,要注意将自己的视野和专家的视野融合,融合之后能产生共鸣,有了共鸣才能共情,然后才能打动审稿人,才能让审稿人接受你的文章。
三、观点的催化剂与高维思考
(一)非技术性文献对产生观点起催化剂作用
论文写作,从感情层面认识的话,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非技术性文献,大家看到的东西差不多。你看文字差不多,排列也差不多。但是从感情到想象的阶段,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分歧。通过材料,想要表达什么?这一点每个人都不一样,然后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一个观点。
再来想一下当我们拿到文献后,是怎么想象,怎么判断的。重点在于,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回到材料上面,我们要通过这个材料产生不一样的想象,不一样判断,形成不一样的认识。慢慢磨练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最终形成一个理性的观点。
(二)多一个思维维度,观点自然就产生
如果你看材料和大家看材料都一样,那么你得出的观点可能也和大家差不多,很普通。但是如果比别人多一个维度、多一个站位,那可能你就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东西,你就能产生一些新观点。举个例子,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出现了指挥交通的交警,后来又发明了信号灯,但是问题还是没能解决,最终我们创造了立交桥。立交桥的出现,让每辆车得以在各自的轨道上行驶。实际上,最开始人们只知道在一个维度里面考虑问题,利用时间维度,才有了指挥交通的交警和信号灯。然而后来没能解决问题,所以增加了维度,增加了空间维度。多了一个维度,这个问题就顺利解决了,现在车辆在立交桥上熙熙攘攘,非常顺畅。
水的流动也是一样。我常同我的学生讲,你在平面上看水的流动时,水确实是在往低处流,但是如果你站在太空中,再来看地上的水,就会发现,此时它并没有往低处流。当你站在太空中,你就会发现水在往最充分、最自由的地方流动。当你站在地球上,毫无疑问,由于万有引力,水会流向低处。但当你站在太空中,就会得到与他人不同的新观点。有时候,视角能够决定事实。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许多人都嘲讽盲人,实际上我觉得他根本没有错。在他的视角里,他摸到的确实就是这个东西,实事求是,根本没有什么好嘲讽的。
(三)引用外部资源解决论文内卷问题
这一点和前面讲的有点像。看到大家都读文献,你也得读,你读篇,别人也读篇,这就很内卷了。在同一个范围内找研究,是不是很困难?一旦你扩展文献库的范围,引入一些外部资源,你就会发现一些新东西,得到不一样的见解,或许就能成为你的新发现。
(四)创新的实质就是人脑组合资源要素
创新的实质是资源要素的组合。创新不是我们平白无故产生了一种新的事物。我们要明白人类用脑的这个原理,我们的大脑实际上就是把各种要素进行了组合,以此产生新的想法。如果你不给大脑一些要素,那么它根本就无法进行组合。有些学生,在写不出论文观点时,只知道凭空想象,其实这种想象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你脑袋里面没有东西,没有东西怎么能平白无故产生创新呢?这不符合用脑原理。
(五)人情练达即文章:推己及人,在事上磨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本是一个经常用于评价他人的词。一些人只关心眼前的一点小利,自己小小的欲望已经满足,也就不会关心社会上的、公众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