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广州市届高三阶段训练语文作文
拿到这道作文题,相信不少同学都会使用基本的关键词分析法对材料的“上”(上进)、“止”(知止)和“正”(守正)对三者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作分析。的确没错,但是尽管也是较短的篇幅,它和年浙江卷“得与失”的“择一而取”截然不同,材料的三者都需要重点分析,使整篇文章要分析的要素过多,容易导致漏点或不全面、不深刻的结果。与此同时,如果三段论式的将三者分别作为一段去逐一论述,又会显得孤立、死板、逻辑性和关联性不强。因此,我们要对此写一篇富有逻辑性和深刻思辨性的文章,首先就应分析清楚三者的概念和三者的联系性。
▎三者概念及思辨性判断
“上”“止”“正”这三个概念出自《易经》,“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首先,“上”是对既定目标的执着追求,是对自我价值的再造与诠释,包含着①社会层面的上进,②自我精神的升华两个方面。诚然,这种“上进”会直接性地诱导个人驱动力,促使个人观照纷繁芜杂的世界变化,实现社会概念的“地位提升”或“阶级跃迁”,如“小镇做题家”;也促使个人观照自我内心,映射心灵动向,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追求卓越。正如孔子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目标的阶段性递进。然而,过度的“上”也意味着汲汲于名,过度的“上”者只停留在拉康、齐泽克所言的“想象界”,对物质的追寻和世俗意义的享受超越了对纯粹灵魂追求的本身,外物的波动和变化淹没了主体性的灵魂充盈。三界中的象征和想象是绑定在一起讲的,象征秩序的插入使我们的世界观里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而我们得遵循这些规则才能享受到自己的欲望。因此,我们对“上进”之后获得成就的欣喜实质上处于一种“强迫性的享乐”,他试图实现“不在场的缺席他者”对自我进行“角色认同”。
其次,“止”指知止,《大学》开篇提纲掣领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段话将大学之道的理想旨趣与实践方略清楚明白地指示出来。大学之道,首先是要使自己先天的良善德性得以光明,自身的德性光明之后还要将德性发散于民,德化万民从而使其成为新民,而在良善德性的践行过程中,实践主体的行为不能偏移,要始终以至善的理想指引和规诫自身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良善的德性内化于心,善外化于行,才能使人趋近并达到至善的境界。“知止”不仅是认识主体对自身理想信念的理智认识和深入自身内部的自我拷问,同时也是怀有理想追求的认识主体向真切行善的行为主体转向的始端。在个体具体的生命实践中,知止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认识上,个体要认识自己,明晰自己与他者与社会的关系,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在行为上,个体要做好自己所担负的各种角色的职责之事。即“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更重要的是,“知止”而后善。
最后,“正”即“守正”,恪守正道或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到守正这个词我们自然而然会将其和“创新”联系起来,这也意味着,单纯的“守正”并不能孕育出遵循社会发展道路的“理想主体”,而存在“保守”“故步自封”等疲敝。“守正”由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或放弃,转向对内部世界的观照,把自我从属于更高的境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弗洛伊德式的“超我”(superego),它由“压抑本能要求”转变而来,在遵从更高的价值伦理理念的同时也存在思想的单一与贫乏。它意味着崇高,也意味着孤立,超我是人格的道德价值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这就易于导致“普罗主义认同”的缺失以及“造神”运动。因此,“守正”还需要“创新”,这使“守”和“攻”得以兼容。
▎借用西哲思想对三者的精神流变的分析
分析完三者的概念,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大家非常常用的素材: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精神三变”。“上进”“知止”“守正”并不完整对应“骆驼”“狮子”和“婴儿”的思维轨迹,但同样反映了个人价值实现和人生发展的途径。
“骆驼”象征着主体的被缚,让骆驼背上重担的是“你应当”,这种“应当”来源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传统。但同时,这种重担也是使人称之为“人”的东西。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说:“意识形态无法自主获得,意识形态将个体询唤为主体。”我们不妨泛化这种“意识形态”,它意味着传统,放入“上进”,即为社会规训人们要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无论它是作为某种“说辞”或某种“核心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价值理念使得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即“上进”,也在义务承担中获得了主体性;但过分的“重担”或“上进”不仅会使主体丧失能动性,同时也会使人走向盲目的“工具理性”和“极端个人主义”,人的主体自由在获得后又得到毁灭,成为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人”。
“狮子”意味着“我要”,它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这并不完全等同于“知止”,相比于“知止”的顺服和遵循,“狮子”更具有激进性,它充当了具有“掠夺性”的理想主体,努力破坏既定的旧有规则,将过去它从每个独立的精神那里拿走的建立价值的权利抢回来。尽管与“知止”不同,二者的行为都是自主的(autonomous),二者都是遵循内心的价值理想对固有的社会规则做出“至善”的架构和改变。
“婴儿”意味着“我是”,他选择了
遗忘与新生,它是新价值、新道德或者“至善”的建构者。生命可以赋予自己意义,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所以是一个肇始的运动;生命的一切从现在开始都基于现实的生活,所以是现实世界,是身体,是生命的神圣肯定。这种观念和“守正”相似,在旧有价值摧毁后,“守正”催化(catalyze)出了全新的生命状态,遵循一种崇高的(exalted)、向善的、完美的精神境界。因此,“守正”也意味着“定义”的过程,在人生更新重塑时对自我的重新界定,包孕出圆融合一的情感体验。
同时,“上进”“知止”和“守正”也与孔子所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通,“从心所欲”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诫命,是能够分辨“自由”与否的坦然与从容,是不被外物牵引束缚的“逍遥自在”,是“守正”与和谐。
▎下水段落(仅供参考)
诚然,“上”是人生必须接受社会规训的过程,是符合社会理念的本体实践,是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一种有益尝试。但一味地求“上”、汲汲于世也意味着独立精神的迷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工具理性”,停留在拉康所言“想象界”的“求上”也表明对物质的追寻和世俗意义的享受超越了对纯粹灵魂追求的本身,外物的波动和变化同样淹没了主体性的灵魂充盈。此时,我们不妨拨开功名的迷雾,消解利欲的芜杂,循“大学之道”,效尼采“精神三变”的狮性状态,知进退,遵循内心的价值理想,对固有的社会规则做出“止于至善”的架构与改变。(由“上”到“止”的过渡段)
然而,生命状态需“知止”而不能“常止”,因变而“止”的顿悟背后更应怀有“守正”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我们应由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或放弃,转向对内部世界的观照,把自我从属于更高的境界。正如“弗洛伊德式”的“超我”状态,用高标的准则“定义”自我,谋求人生的更新重塑,包孕出圆融合一的“守正”体验。(由“止”到“正”的过渡段)
当然,“守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故步自封的“压抑本能”,更应脱离“樊笼”桎梏,寻求创新,积极求变,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婴儿”之姿成为新道德、新价值的建构者,以人类的终极关怀化解困境,寻求永恒与超脱的另一种可能,谋求“至善”的终极理想。(转折提出新观点)
▎关于作文标题
本文的作文标题最好选择“对偶(不用太严谨,字数相同也可)+文言”的形式,既贴合作文材料给出的“中国传统智慧”,也具有概括力,但是因为要素过多,可以适当剪裁,比如可以取的标题有:
以上止正处事,成花满楼人生
上进而后知止,秉承守正之心
求上而知止,守正而圆融
上止正,大道行
欲行上止正,为时代擎灯
……
▎总结
也正是不断地“上进”“知止”和“守正”,才能实现“大道之行”的社会理想,才能求得“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圆融智慧。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