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本科生、硕士生论文的负面信息很多,论文质量高低暂且不论,有的涉及雷同、抄袭、代写,有的因论文压力导致情绪失控、抑郁、人际沟通障碍,甚至因之丧生。
与那些受论文折磨、痛苦万分的学生相比,的确也有一些人轻而易举通过答辩,有的论文可圈可点,还获得优评。闺蜜家的女儿今年从柏林自由大学毕业,论文得了1.0的最高分。教授称赞她说:非母语的学生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文章,是他执教二十多年来罕见的。
我赶紧讨教经验,以便为自己孩子将来上大学提供借鉴。哪成想女孩说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妙计,只不过准备得早。她从刚上大学时就想早点毕业,最起码不能延迟毕业(德国本科学制三年),所以就提前有意识地琢磨论文,不打无准备之仗。
其实,不论在哪个国家读书,在什么样的学校上学,论文的形成都有个时间过程,非一日之功,绝不能等事到临头再着急、抓狂。
现在尽管高考分数未出,但绝大多数同学都在为大学生活做准备了。一旦录取通知书下来,学校和专业落实之后,每个人都要对未来四年的时间做个系统规划,未雨绸缪,这其中就包括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积累。
那些论文优等生们所经历的环节不外乎三个:
根据很多人的观点,大学本科属于一定程度上的通识教育,尤其是第一学年。这个时候的知识界面拓展非常重要,学生要广泛涉猎各种经典优质读物,而不是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细分(很多院系自大二开始考试分专业)。
要想将来会写论文、写好论文,就必须先阅读别人尤其是业界大佬、达人的论文,掌握论文的规范要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所以很多期刊、文库、文献综述都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