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高考作文专题(学案)——从新高考整本书阅读出作文题形式到今年全国卷1卷作文点评
本文转载自
高考作文专题(学案)
——从新高考整本书阅读出作文题形式到今年全国卷1卷作文点评
外面的世界齐秦-柔情主义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一)材料结构及内容含意分析
1.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和鲍叔各为其主,各自辅佐其主子争夺君位,这时双方是敌对关系。)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管仲差一点射死鲍叔的主子“公子小白”,双方的敌对关系升级。)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争夺君位一事告一段落,但为下文留下悬念:鲍叔会与管仲反目成仇?齐桓公会找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写鲍叔没有与管仲反目成仇,而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此处的含义有: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要有大格局、大胸襟,唯才是举;立身处世要以大局为重,要有大局意识;要用理性战胜感性,超越小我,成就大我。)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写齐桓公没找管仲报一箭之仇,反而重用管仲,完成霸业。此处的含义有: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要不计前仇;作为君主,要从谏如流,心胸开阔,格局宏大,唯贤是用。这可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角度、人才强国、人才兴国等角度切入。)(史)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这句是后人对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肯定。深层的含义是:以国为重,不计前仇,选贤任能,成就伟业。这是成功学、领导学层面的内涵。)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句是孔子认为,在齐桓公称霸的功业中,管仲居功至伟。言下之意就是:管仲是治世能臣,他在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的事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对于鲍叔牙的举荐之功来说,管仲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人才学、人力资源学层面的内涵。)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句是司马迁对鲍叔牙的肯定。深层的含义是:鲍叔牙最值得点赞,因为他自知、“知人”——知齐桓公、知管仲。“伯乐”鲍叔牙是“三赢”关键人物。)(论)
2.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这创设了写作情境,对作者身份、听众对象、文本适用场域、材料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1)“班级”这个情境,就是指听众认知水平、会议预期等与写作者完全一致,对象、听众都是知根知底的同学;场地也是自己非常熟悉的。
(2)“读书会”就是读书交流会、读书心得会。这是“内容情境”,即围绕分享读书的心得来进入情境。
(3)“上述材料”就是指考题给定的材料及其含义,即显性材料的信息与这些材料所蕴藏的含义。“围绕上述材料”是任务指令,不能脱离材料写作。
(4)“讨论”就是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者辩论。亦即就谁让你“感触最深”这一问题,进行意见交换或者辩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1)三个历史人物当中只能选择一个作为“感触最深”的人物来谈,“最深”必须正面切入、重点切入;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意识。(2)作文的主体部分,应该是谈为什么对某个人物“感触最深”。谈理由时可以在跟其他人物比较中进行,也可以不在比较中进行。(3)感触是一个名词,指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所以在谈为什么对某个人物“感触最深”时,不但要有议论,还应该有抒情。)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1)文体必须是发言稿。比如格式上:开头要有“称谓”;结尾要有明显的提示语、结语或致谢词等。在“发言”的过程中,要有与听众“交流”的语汇,以显示你是在面对同学发言,是在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读书心得,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到发言情境之中。(2)人称必须是第一人称,因为引导语要求是“你的感受和思考”。即在谈“感受和思考”时必须是“我”在谈、“我”在场、“我”在主导。这是写作的任务之一。
(3)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发言,“感受”和“思考”两者都要照顾到。“感受”是名词,指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影响。“思考”在这里也是名词,指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二)写作要求分析
要求:结合材料,((1)论题、观点必须出自材料及其含义。(2)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字眼作为话题展开议论。(3)既要结合材料中“史”的部分,也要结合材料中“论”的部分。)选好角度,(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角度)确定立意,((1)从“齐桓公”角度立意:齐桓公为君为霸,有大格局,不记私仇,从谏如流,唯才是用,因此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2)从“管仲”角度立意:管仲为臣为下级,亦为友为“千里马”,恪尽职守,追逐功名,不羞小节,才能出众,因此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青史留名。
(3)从“鲍叔”角度立意:鲍叔为臣为下级,亦为友为伯乐,胸襟开阔,以国为重,知人荐贤,甘居人下,不计私利,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留下“知人”美名,也福荫子孙。)明确文体,((1)文体是发言稿。发言稿具有演述性、口语化、对象性的特点。(2)发言稿的结构,除标题外,主要分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开头要有适当的称谓,如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等。然后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把要讲的内容概述一下;说明讲话的缘由或者所要讲的重点。主体部分应该回答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谈该人物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结尾总结全篇,照应开头。(3)发言稿的写作要点:一是要看受众,考题规定要写给同班的同学;二是要做到主旨鲜明、重点突出、主题单一;三要注意语言通俗、表达生动。)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三)评卷“符合题意”五个参考指标
(1)回答:要回答下述问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作文中要明确说明对谁感触最深。作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应该是回答为什么对某个人物感触最深。
(2)围绕:考题规定要“围绕上述材料”、要“结合材料”,所以不能脱离材料写作。要围绕考题给出的材料,来论证为什么对某个人物感触最深。
(3)结合:考题规定要“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结合考生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谈为什么对某个人物感触最深,谈某个人物精神品质的当代价值。
(4)文体:要写成发言稿,写出的作文要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点。
(5)身份对象:作者身份是“学生”,听众是“同班同学”。情境是班级读书会,是在这个场合发言。
(四)我们的解读:
认真解读新课改以来的高考作文试题,会发现其显然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历程。年以前,可以视为新材料作文的时代,这样的作文命题,考生大多都会有话可说;年全国卷Ⅰ回归传统,在作文命题中融入了应用文写作的元素,要求采用书信写作这一形式;年后则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扫作文命题的趋势,可以视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时代,“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关键在于打破无病呻吟,防止考生套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方式,致使考生的写作趋向单一和固化。年全国卷的3道作文题目,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呈现出彰显大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