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高校毕业季即将到来,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在论文创作中会使用AI来搜集文献、处理数据、书写代码等。也有学生称,AI写出的内容有时会出现错误。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表示,AI技术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复杂性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他鼓励大学生使用AI辅助课程学习,但AI得出的成果应是学生经过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结果,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面对新技术的冲击,高校应加强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不能替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建设。”
不少学生借助AI为毕业论文搜集文献、处理数据但也有人发现部分AI生成内容是错误的
今年5月,小雨(化名)提交了她的毕业论文。与往年的毕业生不同的是,她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提出选题、文献搜集、数据处理和观点论证等工作,还找生成式人工智能(AI)作为她的“研究助手”。
小雨告诉北青报记者:“我比较擅长问卷和访谈的处理,但把这些大量的数据变成有逻辑的论文,需要很大的思考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在初步写作论文大纲后使用了ChatGPT等模型,“在我觉得大脑‘短路’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的想法用‘大白话’讲给AI,再让AI来完善我的论证逻辑,并且通过我的指令一次次完善结果,经过人工修改后写进论文。”
小山(化名)也在论文写作中使用了AI。她告诉北青报记者,“有一些话怎么说都言不达意,我就会把自己的句子和我想补充的含义告诉AI,用AI来架构语句。”除此之外,AI还帮助小山进行了文献搜集工作,“AI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还可以帮我翻译。在论文写作中,我就把自己的相关论题发给AI,让它帮我推荐相关的英文文献,然后我再按它的推荐去阅读和思考。这就节省了我在各种学术网站查找文献的时间。”
多名学生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会利用AI协助来检索研究文献。但有学生发现,AI检索到的结果有时并不靠谱。
小雨就发现,“我用中文向AI工具询问某名专家写作的《传播史》的相关内容,结果却得到了一段人工智能自己写出来的文章。AI划出来的历史各阶段、相关主要内容和特征,看起来是在综合各种教材和网络信息的内容,但并不是我想要检索的作者的观点。”
小雨和小山表示,他们在使用AI后,都不敢完全信赖AI这个“帮手”。小山说,他会把AI生成的内容再修改一遍,“尽管它能很快给我一个结果,但许多用语不太自然、比较生硬,还可能有一些错误。我需要重新把它们修改一遍,改一下语序、修改一些用词。只能说它能够给我一定的启发,但作用有限。”
阿成(化名)就读于某大学自动化专业。阿成介绍说:“我的毕业设计要利用所学的知识给出一个设计方案,我会让人工智能帮我分析网上的一些计算机代码,了解每段内容的功能、意义,AI就像我的老师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阿成发现他也会遇到AI的“误导”:“AI生成的代码可能会有一些错误,但在它的基础上再修改,会比我‘从头学起’要容易很多。”
阿成坦言:“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掌握编程语言,肯定对我以后的学习更有益处。但AI帮我编程以后,我可能就不想再做额外的记忆了,只想让AI代劳。”完成毕业设计之后,他也开始反思这一点,“回想了一下自己哪些地方太过依赖人工智能,然后刻意练习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有高校学生发布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倡议多所高校出台规定规范学生毕业论文中使用AI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一些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在学院老师的支持下,起草了一份“大学生正确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倡议”,倡议中提到:“理智并清醒地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不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主动培养自身的鉴别能力和媒介素养,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其可能会生成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违法信息等,能够识别并正确处理。”
正攻读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学位的胥迪是这份倡议的起草人之一,他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去年以来,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AI模型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