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医院防护用品这么缺,你又是骨科医生,可不可以不要去上班了?”3月的某天,加拿大魁北克省医院(CHUM)的华人医生王智,收到这么一条来自妈妈的短信。
王智回复道,“妈,士兵必须打仗,医生需要与疾病战斗,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当医生的初衷。医院的新冠肺炎诊疗中心了,如果抗疫需要我,我随时做好准备……”
“每天被提醒这个病毒多可怕,但我还是要去一线”
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加拿大加速蔓延,医院成立了“COVIDunit”(新冠肺炎诊疗中心),向全院招募医护志愿者,王智毫不犹豫报了名。
“报名‘上前线’的人很少,大多数医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选择不去。”王智告诉记者,“每个人都很害怕,已经有医护被感染的案例,我们每天都被提醒这个未知病毒有多可怕,但我还是决定报名,我甚至没有来及和家人商量。”
王智医生。(受访者供图)
作为脊椎与创伤专科医生和临床研究员,王智对肺科不够了解。为学习专业知识,他参加了超过一百小时的课程,并与肺科专家们一起接受培训,学习如何治疗新冠病人。后来,他被调往HOTELDIU医院的新冠肺炎诊疗中心,担任主治医生。
王智说,由于老年感染者越来越多,医院的急症中心已应接不暇,这些老年患者被统一转移到HOTELDIU医院,这里迫切需要一支来之能战的医生队伍。
王智被编入一支由五名医生组成的小分队,除他之外,还有一名麻醉师、一名内科医生、一名老年科医生和一名理疗师。小分队要负责-张床位,基本都是老年新冠患者,一个班次12小时,工作时间从早8点到晚8点,夜间需要保持电话通畅。
王智医生(右一)与小分队的其他四名医生。(受访者供图)
他介绍,新冠病毒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一些重症的高龄病患战胜病毒活下来了,却变得虚弱、脱水和营养不良,医护要通过营养和医疗方面的支持,让老人家们能重新站起来。
“说我们不累、不怕那是在说谎,但大部分病人们在治疗下逐渐康复,这让我们获得继续下去的力量。”王智说,每当看到康复者在医院,那是我最高兴的时刻。
医院在社交媒体上表彰疫情中的白衣天使,左图为王智医生。
在新冠肺炎诊疗中心,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有个病人的儿子,开了一间饭店,周五他会开着卡车过来,带来一车好吃的,送给我们医护人员,感谢我们对他父亲的照顾。”
新冠病人的家医院探望,王智和同事就给病人们买了一部手机,病人就能与家人视频通话了。“病人们脸上的笑容变多了,笑容是最好的药,也让病房的气氛变得明亮了。”
按规定,每个医疗队要连续工作七天,然后由另一小队接手,进行轮值。王智5月24日结束在HOTELDIU的工作后,又被抽调回医院去应对紧急情况。“接下来的一周HOTELDIU只找到了四名医生,并没有外科医生能替换我,但是没办法人手不够。”
记者问为什么要一周一换,王智说:“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目睹悲剧或者奇迹,我们的神经绷得太紧,内心一直感到沉重……”
“家人是我最强大的后盾”
王智在一线战疫,他的家人一直是背后强大的后盾。“我告诉妻子,我和COVID部门签约了,她只让我不要担心,她一定照顾好我们7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还有两家的老人,感谢妻子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女儿画了许多画,我把它们贴在病房的墙上,时刻给我鼓励。”
王智医生(左3)医院筹款晚会上。(受访者供图)
“我的父母和岳父母像许许多多第一代移民一样艰苦创业。他们身上无私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对我们影响很大,对于我上一线的决定,他们更是全力支持。”
王智的父母不仅在言语上支持他,当他们听说华人社区有慈善团体(齐鲁爱蒙城)向医院捐赠自行设计、制造的插管保护罩时,立即帮医院争取。“医院接受了八个插管保护罩,在院方领导和同事们面前,我为自己的华裔身份感到非常自豪。”
蒙特利尔华人自主设计制作的插管保护罩。
王智的弟弟是一名航空工程师,心灵手巧。他和妻子买来材料,在自己家中制作了多种类型的防护面罩,医院和认识的医护人员。
“我的家庭造就了我”
王智年出生在中国广西,12岁随父母移民至加拿大。课余饭后,他就和弟弟在自家开的超市干活,直到读完麦吉尔大学本科课程。“我不是富人的孩子,我们要靠双手打拼才能获得立足之地。这样的经历让我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王智在麦吉尔大学物理治疗学院毕业后,又考取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选脊柱外科为专业方向。在5年住院实习期间,王智还出色完成了临床研究硕士学位,被蒙特利尔大学授予最佳毕业生奖。
年12月,蒙特利尔日报发表表彰王智医生文章,题目是《她的幸存受益于独特的手术》
今年40出头的他已经在许多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一篇医院脊柱肿瘤手术数量最大的论文十分出彩。他在脊柱畸形和脊柱肿瘤研究课题上别有建树,他介绍的一些独特的脊柱手术方法,引起了行内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