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你知道古
TUhjnbcbe - 2025/5/6 16:45:00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自隋朝创建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沿用,给予平民通过考试获取仕途的机会。直到清朝科举制度才被废除,其存于历史中大约年之久。通过考试的人,按照成绩分为及第、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鼎甲、贡士、举人、秀才。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为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监考。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古人言“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在殿试中进士是最高的功名。考生考入三甲都叫进士,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授予官职,一甲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其余二甲称为“进士出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三甲被称为“同进士出身”。然而,考取进士并非靠寒窗苦读就有用,事实上考取进士是极难的。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北宋时期的录取比例,以明州、温州、台州三地为例,它们在北宋算是文化教育中等偏上的地区,然而录取比例却低至千分之一。即使大部分人不止参加一次科举,假设每人参加十次才考中,理论而言是百分之一的概率。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觉得考取并不难,但是要清楚的是在宋代是没有“举人”说法的,所有人都必须从头开始。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如果从发解试-省试整体来看,那么考生的录取比例就更低了。王瑞来在《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一书中曾计算过发解试和省试的具体比例。书中曾言“然而科举参加者日增,乡试发解额却没有实质性的增加。比如江南西路吉州的解额,北宋末年应试人数约为人,解额为45人,到了南宋,应试人数常达万人,而迄至南宋末年,解额却一直停留在68人。68人与45人相比,的确略有增加,但跟应试人数相比,在比例上则是不升反降。前面述及的福州状况也是如此。北宋末和南宋的解额为68人,应试人数为多人。而至开禧三年()应试人数达人,解额却降至54人。”,说的是发解试。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至于省试,“不仅乡试发解额没有实质性的增加,省试录取名额从应试人数上看,比例也有了减少。北宋后期约为十取一,到了南宋,自孝宗朝以后则约为十六取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科举五千人次取一人次还只是一个保守估计。真正考取的比例大致和山东高考考入清华北大的概率差不多(59.2w/(41+72+2+24))。那么为何录取比例会如此低呢?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首先是考试内容,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在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选择一定的题目供考生写作。考生要先具备书籍的积累能力,接着要写一篇与题目相关的议论文,这是写八股文的基础。而重点是在基础上要创立新意,文采飞扬。同时其对字数和格式还有限制,第一段写中心论点不能超过字数;第二段围绕论点要从正面与反面去进行论证;最后一段要求深化论点以及留下想象空间。其次对于考生来说,出身也是十分重要的,非贫下中农不能参加科举。古代是相当注重“良民”这个出身的,举个例子古代的渔民叫疍民,疍户,是没有参与科举资格的。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第三自身需要有积累,家族钱财与地位都缺一不可。从幼年学师,道成年参加科举赴京赶考,这是一笔高昂的花费,一般人家是承担不起的。古代科举制度是循序渐进的,想要考取进士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人最少要考上童生,才能在家乡站稳脚跟,为后代提供读书环境。第二代人要实现进学,在古代这样的家庭已算书香人家。第三代人才能向举人冲刺,考中举人自身与家庭的地位才能得到重视。在古代十个文童才能有一个秀才,五十个秀才出一个举人,五十个举人出一个进士,一百五十个个进士才仅有一个状元。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最后自然是考生人数过多,录取人数过少。《范进中举》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过,参加科举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而后考取举人。当时相信大家都不以为然,只是小小举人,范进便骄傲自满。但实际上范进的才能是值得认可的,要知道范进中举人的排名是广东省第七位,而且这考试三年才举办一次,范进能在这比例中考取举人已经是很难得了。基本上,上百万考生中才会出一个进士,这种录取比例与现在的高考可谓天上地下。许多人耗费大半辈子都没能考取进士,像我们所熟知的诗圣杜甫,其才华不必多言,然而杜甫穷极一生都没能考取进士,可见此中艰难。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所以在古代,科举中进士并非常人所能做到的,其不仅考验你的个人能力,还考验你的家族积累。在百万人中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像韩愈二十岁开始参加考试,二十五岁考中,确实是世间少有,堪称天才。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你知道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