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有思考的行为,语文教育教学也必然是有思考的行为。
年12月16日,为凝聚团队共识,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召开了启动会。在主持人陈金华的引领下,工作室明确了指导思想:行思合一,凝练教育思想;教研并举,提升创新能力;读写共进,拓展学科前沿;简洁教学,构建多重对话场;传帮带引,发挥引领作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见贤思齐,立己达人,为锻造“四有”好老师和做“四个引路人”的过硬素养与能力奠基。
确定了研修方向:阅读与写作教学,高考教学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部编版必修新教材的教学探索。规划了研修方式:专业阅读,研课、磨课、公开课,专家讲座,案例与论文写作,外出学习与交流等。
工作室成员研修研讨行思教学,行思语文
基于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陈金华倡导“行思教学,行思语文”。陈金华表示,提出“行思”的概念,首先是要用实践和思考,表达对语文学科的敬畏;其次,希望通过一群人的研讨、思考,探寻整个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律,路径和策略。
陈金华介绍,就语文教育教学而言,“行”是道路,“思”是方向;“行”是实践,“思”是思考;“行”是探索,“思”是理念;“行”是成长,“思”是理想。从老师,从学生双方来衡量、审视,都是如此。
“行思教学,行思语文,至少有三个层面或三个境界:本、道、技。”
“本”者,语文学科本质,学科育人之本。
语文育人之“本”,即语文教育教学(育人)的根本旨归。“语文学科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注重人格塑造,奠基学生长远的发展,这点与其他学科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通过语文课程来育人,来塑造人格,来奠基学生长远的发展。”陈金华介绍。
语文教育教学之“本”,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本,重点在依托开放、多样而有序的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通过扎实的言语训练与实践,通过多样态多场景,建构学生必备知识体系,训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树立学科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学生在学科知识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等诸方面的学科素养,奠基并促进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使之成为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的人。
“概言之,语文教育教学之‘本’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生为本,奠基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陈金华总结道。
“道”者,语文学科体系,学科规律。其中学科体系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学科规律,首先是对话之“道”。在陈金华看来,教学即对话,对话的本质是言语与思维训练。其次是训练之“道”,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熟能生巧。然后是系统之“道”,语文学科教学是个系统工程,从资源整合,到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施,再到课后测评与调整,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个完备的体系,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教学的效果。最后是和谐之“道”。理想的教学是和谐的教学、平衡的教学:师与生是和谐平衡的,教与学是和谐平衡的,动与静是和谐平衡的,讲与练是和谐平衡的,张与弛是和谐平衡的,析与探是和谐平衡的。
“技”者,语文教学的学科路径,学科策略,学科方法。
“得之心而寓之教。”陈金华感慨道。路径基于学科本质,路径遵循学科规律,路径遵循育人指向。策略方法遵从学科本质,策略方法源于学科规律,策略方法服务育人旨归。
对话之“技”。采用“主问题、焦点问题或任务架构+共生”的策略与方式,在遵循对话之道的前提之下,以促进学生的言语训练与思维品质为目的。
启发之“技”。适切的启发,首先要有恰切的主问题或任务架构的设计,其次要把握启发的时机。除此之外,还有变通之“技”,平衡之“技”,训练之“技”。
“教学要顺应教学之‘道’,活用教学之‘技’,存乎一心,循‘本’而行。”陈金华总结道。行思教学,行思语文,行思育人之“本、道、技”。深谙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是将语文“本”“道”“技”关系理顺,形成学科框架与教学系统,践行立德树人。“行思教学,行思语文,做本真语文人,做本真教育人。
行思合一,研修实践收获多
行与思合一,教与研并举是一种理念,教学科研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动。教研文章写作是一个实践过程,更是一种碰撞与交流、研究与提升的过程。
年9月24日下午,工作室《红楼梦》阅读与教学研修活动在线进行,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龙鳞前来主讲。汪龙鳞以“《红楼梦》‘空’‘色’‘情’世界的建构与叙事意蕴”为题,从红楼梦研究的索隐派、考据派、小说批评派等娓娓道来,然后重点站在“天、无、元、气”的中国哲学高度和中国文化的宽广视野,引导教师对《红楼梦》这一巨著背后“空”“色”“情”的大、小循环世界的建构与叙事意蕴作了深刻、独到的解读与阐释,纵横勾连、旁征博引,可谓思承千古,深入《红楼梦》作品内核深处。汪龙鳞还特别针对高中生应该如何阅读《红楼梦》作了重点提示和指导,同时让老师们再次进入《红楼梦》的哲学世界、文化境界、艺术境界,在场教师领略了汪教授的古典文学研究水平、学术视野和学术风范,受益匪浅。
“汪龙麟教授的讲座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解读红楼梦的视角,听完之后,受益匪浅。汪教授不仅结合中国哲学对‘空’‘色’‘情’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并且结合《红楼梦》整本书的具体内容构建起了‘空的世界’‘色的世界’‘情的世界’的具体联系,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北京丰台二中教师张海岩听完讲座后感慨道。
疫情期间,工作室成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分析部编版统编教材,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