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周刊编辑部的部分同事们01讲述人张不退我们的记者高考已经过去十余年,能记起的细节不多,但感受还清晰。高考那两天,校园里安静得过分,同学的行为表情也达成默契一样大都谨慎,好像一旦打破这安静就会破坏自己和别人的考试状态。考完坐大巴车回校路上,大家也都安静。只有几个人在讨论数学最后一道题的答案。看得出来,有不少人在躲他们的声音,把头扭向别处。作为山东考生,我本人对网传的山东考生的苦没有太多感受,不过相信不少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因成绩向来一般,自己对大学也没多少向往,考试心态正常。不过即便这样,回想起那两天的自己,也格外不爱言语。考完自然是出去玩,第一次出了山东,去到坝上草原和南戴河,玩得开心,把考试这事就忘了。后来考试成绩下来,最后一次去学校,无论考得好坏,每个人看上去都很开心,要获得补偿似的,都拔高着声音聊天。听说有几个准备复读,其他的,估计都不想再受折磨,觉得胡乱去个地方也总比现在强。就这样,大家去了自己该去的地方。02讲述人罗东我们的编辑我是09年参加高考的,一般很少谈论自己的高考,原因是不好意思,高考成绩不好,印象中是高中班上最差的少数人之一;而这意味着,一旦谈论就难免沦为回到当天找借口何以没考好,为其辩护。不过此次,对高考是否改变命运这一社会痛点,我很感兴趣。近年围绕“高考是否改变命运”的公共争议,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