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华诗词及写作
☆甘海斌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富有魅力的内容之一。
笔者是一个忠实的诗词爱好者。自幼懵懵懂懂背诗,长大后潜心赏诗,仿着作诗。特别是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让我走遍了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时而诗兴勃发,写出一首首蹩脚诗。年,我将散存于自己日记中的多首诗结集为《梦之痕》。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军人物孙轶青先生不仅为之题签,还书赠我“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的题词。它犹如一盏明灯,始终引领我踽踽前行,不曾懈怠。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诗人、书法家林从龙先生为我题词:“军旅名星星耀神州人有梦,云途旺月月来沧海水无痕。”他还在寄给我的信札中写道:“局长本色是诗人。”虽然这两位诗界泰斗都已作古,但他们对我的提携之恩,永志难忘。
敝人自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后,曾暗暗立下宏愿,要尽绵薄之力为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做点贡献。所以,我将自己多年赏析古今诗词名句之心得汇综一起,出版了《诗海撷珠》(上、下册)。以一己之力,完成这一不小的文化工程,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年在金盾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终于了却心愿,向“国庆”七十周年献上了自己的一份薄礼。
几十年来,敝人笔耕不辍,不仅有诗草数百篇见诸于报刊杂志,还有诗集多部(含合著)面世,浪得诗名。有幸忝列《吟苑英华》《新时代大辞典》《盛世中华人物大典》等书中。还曾获得“中华吟坛诗词家大观”金奖。
今不揣浅陋,措成此普及性论文,求教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笔者诗词集《梦之痕》
▼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孙轶青先生为笔者诗词集《梦之痕》(扉页)题写书名
▼孙轶青先生为笔者题词
▼林从龙先生为笔者题词
?一、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古代的自由诗,是唐代近体诗(格律诗)形成之前各种诗体的统称。古体诗源远流长,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尤其是远古时期的二言、三言诗以及《诗经》时代的四言诗,是中华诗词的源头渊薮。
古体诗的最大特点,表现为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不求对仗,用韵灵活。古体诗唯一要求是押韵,但比格律诗要灵活宽松得多,一般是双句押韵,也有三句押韵。可押平声,也可押仄声。在一首诗中可一韵到底,也可多次换韵,平仄通押。古体诗最早的体式是二言、三言、四言诗,后发展为五言、七言、杂言诗。如《诗经》、刘邦《大风歌》、曹操《短歌行》、北朝民歌《木兰诗》等。
诗歌发展到唐代,近体诗日趋成熟,以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为代表的诗人还为近体诗创作制定了规范,但写古体诗的人仍不少。在《唐诗三百首》中,许多名作都是古风。自唐以来,直到现代也有不少写古体诗的。古体诗长于叙事,富有时代烙印,语言贴近生活,易于人们吟咏。
▼笔者荣获“中华吟坛诗词家大观”金奖
▼笔者诗作被录入《吟苑英华》
二、格律诗
格律诗,是从初唐兴起并逐渐定型的一种具有较为谨严格律的新体诗。为区别于唐代以前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唐人便把这种新兴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所谓的近体诗,距离当下的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直到现在,人们把按这种体例创作的诗仍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
格律诗是中华诗词中最具民族特点的诗。它把汉字、汉语中的声、情、意、韵、造型等本质特性,表现得最为完美、最为恰当、最为幽深,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音韵美的最高成就。
关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隋唐之前的诗,是以当时的口语为标准押韵的;二是隋唐之后至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押韵是以韵部为标准的。先后有《唐韵》《广韵》《切韵》《平水韵》作为规范;三是从“五四“运动至今,创作格律诗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诗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另一种是使用新韵,即诗词曲赋均依《中华通韵》为标准。
格律诗区别于古体诗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是限定字数。每句5字,四句20字为五绝,八句40字为五律。每句7字,四句28字为七绝,八句56字为七律。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长律,又称排律。
二是讲究平仄。辨别四声是讲究平仄的基础。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在格律诗中,平声为平声,而上去入声则为仄声。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格律诗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交错。每联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相反),即每联的上句与下句的字,必须平仄相对(相反)。两联之间还需平仄相粘(相同),即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的字,平仄必须相粘(相同)。
三是强调押韵。押韵是把同一韵部(将韵母相同的字编排在一起)按诗作的要求,放在固定的位置,构成谐和的音韵美。通常押平声韵,逢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七言常押,五言不常押)。
四是严格对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均为八句,分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要求颌联和颈联(也俗称二、三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对仗的基本原则是:词性相同,语法相同,节奏协调,声调相反,语意相关,韵味优美。类型有工对、宽对、流水对、借对。
▼笔者被收录入《新时代大辞典》
?三、律诗格式
笔者根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论著,整理出律诗的多种基本格式,既是规则,也是规律。供大家在学习创作时参考和把握。
(一)五绝四种
1、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1、3、4句的首字可平可仄。
2、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1、3、4句的首字可平可仄。
3、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1、2、3句的首字可平可仄。
4、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1、2、3句的首字可平可仄。
(二)五律四种
1、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1、3、4、5、7、8首字可平可仄,若按此平仄规则创作,更近乎完美。
2、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1、3、4、5、7、8首字可平可仄,若按此平仄规则创作,更近乎完美。
3、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1、2、3、5、6、7句首字可平可仄。若按此平仄规则创作,更近乎完美。
4、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1、2、3、5、6、7句首字可平可仄。若按此平仄规则创作,更近乎完美。
(三)七绝四种
1、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1、2、3、4句的首字和2、4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2、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1、2、3、4句的首字和2、4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3、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1、2、3、4句的首字和1、3、4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4、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1、2、3、4句的首字和1、3、4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四)七律四种
1、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各句的首字和2、3、5、6、7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2、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各句的首字和2、3、5、6、7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3、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各句的首字和1、3、4、5、7、8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4、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各句的首字和1、3、4、5、7、8句的第三个字可平可仄。
对于创作七律,首先要选定“起”和“收”的格式。亦如盖房子,是别墅式样,还是四合院的样子,要先确定框架,之后再斟酌其内容。其次才是确定平仄。有诗家总结出规律性的认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是说各句的首字、第三、第五个字,一般可平可仄。但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则要讲究平仄关系,决不能错位。否则,不成其为七律。窃以为,对于初入门者而言,还是先严格遵循规则为要。等到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格式和要领,再随心所欲为好。
▼笔者被收录入《盛世中华人物大典》
四、词和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是配合音乐的诗歌,是为适应文化生活的需要,结合当时音乐而推动诗歌发展而流行的词。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如:舍麦子、挫磓子等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渔父引、渔歌子、拔桌子等,则是反映渔民生活的;而破阵子、怨胡天、怨黄沙则是反映军旅生活的。由此可见,词牌名的来历与当时人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词起源于隋,但兴盛于唐宋,尤其是宋代达到巅峰。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名称,从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和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律与音律。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词牌名大约有八百七十种之多。
词的种类划分,有三种方法:
一是按字数划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属于小令的代表词牌有:渔歌子、梦江南、十六字令、如梦令等。属于中调的代表词牌有:临江仙、蝶恋花、钗头凤、渔家傲、江城子等。属于长调的代表词牌有:念奴娇、沁园春、水调歌头、永遇乐、满江红、声声慢等。目前已知最长的长调是莺啼序个字。
二是依节拍划分。常见的有四种:“令”、“引”、“近”、“慢”。有些词牌直接带有“令”、“引”、“近”、“慢”等文字。“令”多与酒有关,比较接近民歌;“引”比小令略长,起源于乐府的歌谣;“近”含有亲呢、浅显的意思,是一种较“令”长、比“慢”短,非庄重典雅的曲调;“慢”则具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的特点。
三是视风格划分。按照词作者的个性风格,通常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等就是豪放派的典型作品;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陆游与唐琬的《钗头凤》等则属于婉约派的经典作品。秦观被人称之为“婉约派之宗”。还有人把李煜称之为“凄切派”之首。
词的特点:词有定调,调有定格;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因此,词的创作必须按照词谱填写。即每句字数、平仄、用韵都应按词谱进行,否则,就是“不合格”。
▼笔者诗作被收录入中华诗词学会《年度新会员入会作品集》
五、汉俳
汉俳是诗词体裁之一种,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诗体。用一句话来概括:汉绯是运用汉民族语言吟咏和创作的俳句式诗歌。俳句亦称之为俳谐、发句,或十七音诗。在古今中日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反而在日本国十分流行。诗的首句五个音(曰上五),中句七个音(称中七),末句五个音(言下五)。
汉俳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诗词融合的产物。据有关考证资料介绍,早在公元一世纪即汉武帝时代,随着汉文化传入日本,汉诗也逐渐在日本风行开来,出现了许多汉学家和用汉字写作的诗人。年5月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在两国诗人欢聚交流之际,我国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诗兴勃发,参考日本俳句十七音,依照中华诗词传统的创作声法、韵法、律法等特点,即席赋诗一首,获得满堂喝彩。该诗分三章:
上忆土岐翁/囊书相赠许相从/遗爱绿阴浓。
幽谷发兰馨/上有黄鹂深树鸣/喜气迓俳人。
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后来,人们即以赵朴初先生此词最后一句为准,将中国诗人吟咏和创作的俳句体定名为汉俳。
▼笔者专著《诗海撷珠》(上、下册)
六、白话诗及其代表人物
白话诗,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因反对文言文而逐渐风行的诗歌。后来称之为散文诗、现代诗、新诗。当时,以陈独秀为主将的文化人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文”为写作形式。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还率先出版了白话诗作《尝试集》,开白话诗之先河,为中国诗界拓开了一片新天地。文学界普遍认为,郭沫若的白话诗集《女神》,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色彩上,都成功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时代的精神风貌,摒弃了传统格律诗的禁锢,引领了新诗歌发展的潮流。因此,郭沫若成为现代诗的标志性人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诗的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艾青、臧克家、郭小川、贺敬之等著名诗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有北岛、顾城、舒婷、海子、西川、汪国真等应运而生。尽管有些新诗,朦朦胧胧,不知所云,令人诟病,但新诗的发展方兴未艾,爱好者的群体大有与热爱格律诗人群旗鼓相当之势。纵观新诗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如贾浅浅“屎屁尿”之类诗对社会所产生的污染,人们还是期待回归传统,崇尚经典。
▼笔者与诗友合著《竟陵新韵》
古人云:诗言志。诗,是人们心底里流淌出的情感,是不同的人观世界之心灵告白,亦是具有不同秉性之人的胸臆表达,故千人千面。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讲)。学诗是快乐的追求。诗是语言之浓缩,是文字之精炼,是思想之升华,是情感之聚焦。诗虽然是小众文化,但只有让人读得懂,理解得了,能引发共鸣的诗,才算好诗。作诗填词,必须守规则,求意境,抒胸臆,有诗味。亦如古代诗家所言,要诗中寓景,诗中有画,主题鲜明,诗意醇厚,诗味浓烈。还需恰当用典,使诗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掌握作诗填词技巧决非朝夕之功。而有言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窃以为,写诗并不难,但写出好诗很难,写出传世之作难乎其难,写出“一句能为百代诵”是难上至难!
.01.10—18于京华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
2、龙榆生:《怎样学习格律》(北方文艺出版社);
3、《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4、《钦定词谱》(清代/中国书店);
5、《词律》(清代?万树/上海古籍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