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他发表6篇SCI6篇EI1篇为Na
TUhjnbcbe - 2025/6/4 16:24:00
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金霉素软膏消脂肪粒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8/9332355.html

宝钢教育奖的设立始于年,是由宝钢独家出资设立、政府支持指导、专家咨询策划、高校积极参与的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

随着年度宝钢奖评比落下帷幕,东南大学光荣簿上又将增添8个与努力、奋进有关的师生的名字。其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磊,以其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优异的综合素质,荣获了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

张磊博士(右二)上台领奖

张磊博士,本科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绩优异,于年免试保送至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目前在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Fellow崔铁军教授从事微波天线与人工电磁表面的研究。

博士期间,他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影响因子总计.,引用次数总计次,h指数13;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高水平SCI期刊收录6篇,EI收录6篇;一作SCI论文总影响因子高达69.,引用次数达次,其中有一篇为《Nature》子刊,两篇被选为封面,三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于10的期刊上。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各种荣誉,包括“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两次“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罗德与施瓦茨奖学金”、“东南大学三好研究生”、“东南大学博士学业奖学金”以及“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等,并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的名单。

同张磊博士的会面,是带着崇敬与好奇的一场探寻。

初次接触张博,发现他是一个性格比较内敛、慢热的人,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待人接物都很友善、谦逊,做事也非常认真专注。在请他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自己时,他认真想了想,缓缓说出:“专注、坚持、自律”。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无线电系)是我校的骄傲之一,它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一流的试验平台,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目光。年,张磊保送至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读博。

张磊具体的研究方向是人工电磁编码超表面,在5G和未来6G智能通信、以及国防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他每天都早早来到实验室,查阅文献,时刻追踪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资讯,就连节假日都是如此。在提到自己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景时,张磊专注地说:“电磁波是通信的信息载体,人工电磁编码超表面可以集成辐射和散射为一体,能够实时操控电磁波,在雷达成像、电磁隐身等领域有潜在应用。也能够直接编码信息,在毫米波高频段和太赫兹频段构建极简的通信体系,具有一定的优势。”

回顾博士阶段发表的6篇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时,张磊说,“每一篇论文出炉的背后都有很多汗水,从最初idea酝酿到理论推导、仿真模拟,接着做实验论证,最后投稿、拒稿、来回修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篇论文的发表,那时他刚开始接触科研,遇到了很多挫折,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渐渐掌握了仿真和实验技巧。他的第一篇论文投到了天线领域权威期刊IEEETAP,收到大修意见,整整五页的审稿意见和近40个专业问题。经过一个半月的修改,回复信达多词,后面又经过了三轮小修,文章才被录用。谈到这里时,他感慨道,“整个过程下来,在跟审稿人来回多次交流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对审稿人的专业水平深感佩服,也为我后续做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他认为,发高水平论文,不仅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开放的视野,还要多阅读文献,特别是高水平期刊的高质量论文,同时注重积累,做好文献阅读记录,找准方向去深挖。另外要“见贤思齐”,多与人交流,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在本科学习阶段,张磊就听数个授课老师提起过崔铁军教授,对崔老师在电磁学领域的建树非常崇敬。保研至东大前,张磊便联系了崔老师,在邮件里,崔老师给予了他很多指点和帮助。也正是由于崔老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造诣,更加坚定了他在东大读博的决心。

“这一路走来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当谈到导师对自己的影响时,张磊说道,“崔老师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科研一线,做事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让我深受感染。”

崔老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很高的学术平台和宽松的科研氛围,并且因材施教,他能很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给予包容和鼓励。在做研究方面,他一直鼓励学生去尝试,在论文修改方面,也非常细致和认真。尽管崔老师平时非常忙,但一般在学校的时候他都会找张磊聊聊科研进展、指点一些方向,也会给他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和建议。“好几次在凌晨一两点收到崔老师的邮件。有时候即便老师出差在外,不管多晚,他也会及时给我回复邮件,跟我讨论一些科研问题。”

在提及课题组时,张磊喜悦地说:“课题组是一个大家庭,氛围很好,我能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得益于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先前的研究基础。课题组有很多优秀的同门,我们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合作。从初期想法的讨论、理论的摸索到仿真模拟,都离不开和同门师兄弟姐妹们的交流讨论。在实验系统测试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找有相关经验的同门或老师请教。人多力量大,可以解决遇到的很多困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产学研结合,更深层次了解工业界的需求,张磊多次前往国防军工研究所调研,参观一些先进武器装备系统并了解其艰辛的研制过程,他深切地感受到早年技术攻坚的难度和挑战。他发现,“做科研不仅仅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同时也要结合国家的需求,敢于攻坚。还要多参与一些项目,争取使研究成果落地生花。”

除了调研活动,张磊也曾在本科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山区支教活动。“支教期间每天跟孩子们一起吃大锅饭,每晚跟支教队员们一起开会总结、备课。那段时间特别充实。”回忆起这段已过去多年的经历时,他的语气里依然带着满满的幸福感,“小朋友们都很纯真可爱,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授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山区。”

“与其蹉跎度时日,不如勤奋在当年”

科研之余,张磊也会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来充实自己。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与实验室为伴,但空闲时他也会阅读新闻、浏览知乎或者看看B站视频等放松身心。他喜欢打篮球、健身、游泳和爬山,也喜欢看电影和纪录片。“我觉得健身很减压,喜欢举铁到力竭。一般每周都会有三个晚上去健身房锻炼1小时,周末的话,天气好也会去爬爬山或者去玄武湖走走。”

在问及未来的规划时,他心里已有明晰的方向,“博士毕业后希望出国继续深造,进行博士后研究,领略不同的研究氛围和科研思路。”

张磊学长的寄语

“东大的平台很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软硬配套资源和发展机会,整体氛围比较开放自由,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很优秀,可以相互学习。我希望学弟学妹们勤奋刻苦,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开拓一片天地。未来是你们的!”

这就是东大的“宝藏男孩”张磊,他不懈地探索着、奋斗着、追寻着。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开始,祝愿张磊拥有更广阔的一番天地,一如他的名字:“磊磊轩天地,诗书有隽动”。

来源:东南大学研究生采写、责编

水鸟小雪人张妮妮图片

张磊

部分图片及文字源于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东南大学研究生会宣传与新媒体中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发表6篇SCI6篇EI1篇为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