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科研小助手,作者WEE
新冠病毒的全球爆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关于新冠病毒的文章也是激增。今天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了一篇题为“5GTechnologyandinductionofcoronavirusinskincells的文章!翻译过来就是“5G技术及其在皮肤细胞中诱导冠状病毒的研究”!
这瞬间让小编想起了前段时间在英国闹的沸沸扬扬的“5G基站可以传播新冠病毒”谣言,其实一开始听到这个谣言的时候也是不敢相信,都年了,居然还有人相信这么低级的谣言!但是后续证实确有此事之后也就安慰自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懂科学!被谣言蛊惑可以理解!
然而,今天看到这篇“正(hú)儿(shuō)八(bā)经(dào)”的SCI论文时,简直不敢相信!这篇文章是由来自意大利、美国、俄罗斯三国的相关人员写的,竟然能通过该杂志的审稿,也是挺不可思议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首先是摘要部分: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5G毫米波可以被皮肤细胞像天线接收信号一样吸收,并转移到其他细胞,在生物细胞产生冠状病毒中起主要作用。DNA是由带电的电子和原子构成的,具有类似电感器的结构。该结构可分为线性电感、环形电感和圆形电感。电感器与外界电磁波相互作用,在电池内部移动并产生一些额外的电磁波。这些波的形状与DNA源的六边形和五边形碱基的形状相似。这些波在原子核内的液体中产生一些洞。为了填补这些洞,一些额外的六边形和五边形碱基被生产出来。这些碱基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病毒样结构,如冠状病毒。为了在细胞内产生这些病毒,外波的波长必须小于细胞的大小。因此5G毫米波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构建细胞内的病毒样结构,如冠状病毒(COVID-19)。
前沿部分主要是分别介绍了COVID-19和5G技术,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一般文章都是这个套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在此就不再赘述。
实验结果?对不起,这个真没有!
文章的图片主要是讲解作者这个新(qí)颖(pā)脑洞的。
图一讲解了皮肤细胞是如何充当“天线”的!
皮肤细胞与神经纤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系统中的这些纤维起着电线的作用,这些电线携带一些电流;这些电流产生一些电磁波。这些波和电流被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其他皮肤细胞吸收并传递到介质中。另一方面,皮肤细胞可以吸收塔的波浪,转移到其他细胞和神经元。因此,皮肤细胞可以充当天线。
图二讲解了5G是如何调控基因表达的。
天线可以接收波长与其大小相等的波。因此,5G技术中的毫米波可以更多地被皮肤科天线接收。这些波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核,与dna相互作用。以前,已经有研究表明,DNA可以充当波的感应者、接受者或发送者(16)。因此,像角质形成细胞这样的皮肤病细胞内的DNA接收外界波,并将其发送给其他细胞(如黑素细胞)的DNA。5G技术和更高技术的微波可以促进基因表达,打开一些基因,关闭其他基因。
重点来了,下面作者开始讲5G是怎么诱导冠状病毒的了,图三介绍了“理论”基础!
问题是5G技术中的毫米波是否有助于在细胞内构建像COVID-19这样的病毒。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考虑DNA的电子结构及其发射波。DNA是由原子和电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带有一些电荷并发射电场。它的每一个原子也在运动。根据物理学定律,通过带电粒子的运动,会产生一些电磁波。因此,DNA同时发射电场和磁场,并在细胞内扮演电子装置的角色。细胞内DNA的结构与感应器的结构相似。当DNA盘绕在核小体上时,它便呈现出了一个环状感应器。另外,通过绕着另一个轴,DNA变得非常类似于圆形感应器
图四继续讲(hú)解(zhōu)!
一个DNA绕着染色体内不同的轴旋转几圈,产生不同类型的感应器和电子设备。因此,DNA的任何一种状态都类似于一种感应器,并发射出一种特殊的波。这些波有的是线性的,有的是弯曲的,有的是环形的。
图五就是对文章进行总结了!
DNA作为细胞内的电子器件,可以与介质进行波的交换,特别是当电磁波通过细胞膜和核膜时,在DNA感应器内产生一个额外的磁场,并与磁场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DNA的额外运动,通过DNA的运动,它的电荷移动并发射电磁波。DNA发射的波长等于或小于它在细胞内的大小。另外,DNA辐射波的形状与其遗传源的形状有直接关系。DNA是由六边形和五边形流形形成的;因此,它发射的波有六边形和五边形。这些波在细胞核和细胞的液体中产生六边形和五边形的孔洞。为了填充这些洞,六边形和五边形分子被制造出来。这些额外的六边形和五边形碱基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类似COVID-19病毒rna的结构。要产生这些病毒,必须使外部电磁场的波长等于或小于细胞的大小。因此,5G技术在COVID-19的产生中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无线电波不会对细胞内的进化产生任何影响。
该篇文章没有结果部分么?不!有的!不过都是一堆公式,我们也看不懂,就不强行解释了!
这篇文章可是发在一篇被SCI收录的杂志JOURNALOFBIOLOGICALREGULATORSANDHOMEOSTATICAGENTS上,该杂志最新影响因子1.5分,也不算是很低了!
要不是从PubMed上查到的,我们真不敢相信这样的文章也能发表!还是在学术期刊上!
参考资料:
FioranelliM,SepehriA,RocciaMG,etal.5GTechnologyandinductionofcoronavirusinskincells[publishedonlineaheadofprint,Jul16].JBiolRegulHomeostAgents.;34(4):10./20--E-4.doi:10./20--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