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满分论文博士毕业,一个不停创纪录的人
一、被天才激励的天才
年,在山西太原一个教师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很不幸的幼年丧父。生活的磨难让小男孩比同龄人更加懂事,而聪明的脑袋让他小小年纪就接连跳级。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年,刚刚十一岁的他已经跳级到初三。
年一月,他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讲的是神童宁铂的事迹,看完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整晚睡不着。他决定也要提前高考,“我要上大学,我要考中国科技大学”。
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应届生才能参加高考。身为中学老师的母亲找到学校校长,想让他直接上高二——这是唯一能让他符合高考条件的办法,校长说:“孩子很聪明,我也很乐意帮忙,但是他必须先考上高二的尖子班,那个班师资力量强,这才有上大学的机会。”几天后,他跳了级。
当时距离考试只有半年,为了补上功课,他每天学习20个小时,连走路、课间休息都在背单词、做数学题。
距离考试只有二个月的时候,他病倒了。劳累过度引起的急性肝炎,必须进行住院治疗。住院就意味着要放弃当年的高考,母亲安慰他,说他的年纪还小,可以吃一年再考。但他生平第一次反对母亲说:“不行,不考就等于彻底失败,一定要考。”
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一边照顾他,一边帮他把复习资料拿到病房。就这样,在医院的病床上,伴着消毒水的味道,他一边输液一边学习,准备高考。
年7月,12岁的他和全国的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尽管他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比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线还是低了十分。
年3月,中科大创建了首期少年班。少年班有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这时距离少年班考试只有差不多两个星期了,考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当时少年班是推荐报名,由老师推荐到学校,到市里,再到省里,一级一级上报。到真正报名时家人才知道报名程序,而这时候老师已经将考生名单上报了。离考试只有几天时间,报不上名,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了。张亚勤没有放弃,他和母亲直接找到了省招生办。
他当时已经闻名山西全省,如果他能成为少年大学生,也将是山西省的一大荣誉,所以当母亲带着他向招生办主任说明情况后,对方马上爽快地答应将他的名字加进考生名单。
皇天不负苦心人,8月的一天,他领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一时间,整个太原轰动了。媒体争相报道这个“山西省的骄傲”,人们争相传颂着这个奇迹——“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比宁铂还小的大学生”。
这个“比宁铂还小的大学生”,就是张亚勤。
二、天才之路
张亚勤在科大默默无闻。此后八年,当宁铂在“神童”的光环里纠结、而后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张亚勤则成了“神童”背后的隐形人,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调皮、捣蛋。
“成功需要坚持和专一。即便比别人聪明,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张亚勤明白,成功比拼的是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公里,做事情不但要有深度,更要有长度。
在中科大攻读完硕士学位以后,他的毕业论文引起了美国著名的通讯专家的注意。这位任教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授,热情鼓励张亚勤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于是,20岁的张亚勤放弃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选择进入乔治华盛顿,师从无线通讯科技泰斗RaymondPickholtz教授。年,23岁的张亚勤以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史上唯一一篇满分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开挂的人生,一路辉煌。
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IEEEFellow)称号,成为该协会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
年,33岁的张亚勤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该院首席科学家。
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35岁的张亚勤任首任院长。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被MITTechnologyReview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年1月,38岁的张亚勤升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进入微软决策层,成为比尔盖茨的智囊团核心成员。
年11月,51岁的张亚勤当选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也是该年度唯一授予的外籍院士。
他还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悉尼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20所国际知名院校的客座教授和同济大学校董。
在企业家里,他是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作“一个灵感的启示”;
在科学家里,他是企业家——他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个聪明脑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
三、天才公式
“与其心不在焉地学10小时,不如集中精力学1小时。”聪明加上专注,让他在从小到大的惊人创造过程中拥有超人的效率。
1%的天才+99%的汗水=惊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