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术中低温会促进心肌损伤、手术部位感染和失血。积极升温至接近37°C的真正常温温度是否会改善结果仍然未知。
年4月4日,医院黄宇光及克利夫兰诊所DanielISessler共同通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在线发表题为“Aggressiveintraoperativewarmingversusroutinethermalmanagementduringnon-cardiacsurgery(PROTECT):amulticentre,parallelgroup,superioritytrial”的研究论文,在这项多中心、平行组、优势试验中,中国12个地点和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患者被随机分配(1:1)接受积极升温至目标核心温度37°C(积极升温组)或在非心脏手术期间将常规热管理目标设定为35·5°C(常规热管理组)。主要结局是在改良意向治疗人群中评估的心肌损伤(肌钙蛋白升高)、非致命性心脏骤停和手术后3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的复合结局。在年3月27日至年3月16日期间,共招募了名参与者,其中名被纳入意向治疗人群(积极升温组名,常规热管理组名)。被分配到积极升温组的患者平均最终术中核心温度为37·1°C(SD0·3),而常规热管理组平均为35·6°C(SD0·3)。
积极升温组的名患者中有名(9·9%)和常规热管理组名患者有名(9·6%)的患者发生了至少一项主要结局成分(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损伤、心脏骤停或死亡)。积极与常规热管理的共同效应相对风险估计为1·04(95%CI0·87–1·24,p=0·69)。被分配到积极升温的患者中有39起不良事件(其中17起是严重的),而被分配到常规热管理组的患者中有54起不良事件(其中30起是严重的)。
总之,在随机分配到35·5°C和37°C的患者中,主要心血管结局的30天复合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至少在从非常温和的低温到完全正常体温的1·5°C范围内,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实质性结果有所不同。手术患者的核心温度至少保持在35·5°C似乎就足够了。
总体而言,住院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约为2%,相当于全球第三大死因。大约25%的术后30天死亡是心血管事件或心血管事件导致的,心肌损伤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相关并发症。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胸痛,65%的患者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因此在没有常规肌钙蛋白筛查的情况下未被发现。尽管如此,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的30天死亡率显著增加。并且没有症状。非心脏手术(MINS)后的心肌损伤强调,没有非缺血性解释的肌钙蛋白升高在临床上很重要——即使在没有符合心肌梗死正式通用定义所需的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中也是如此。
可能导致MINS的因素之一是体温过低。几乎所有接受手术的未加温的患者都会体温过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是对体温过低的初始自主反应,会增加全身血管阻力,从而增加血压。当与热不适和颤抖相结合时,体温过低还会导致交感神经激活并增加心率-所有这些都会恶化心肌供需,这是术后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
许多(但不是全部)接受手术的患者在高收入国家都得到了积极的保温。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很少有患者主动保温。例如,医院的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只有11%的手术患者进行了主动保温,超过三分之一的手术持续至少2小时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体温过低。最近对亚洲六个国家的一项调查证实,术中升温并非例行公事。
对手术患者进行保温的建议基于随机试验,这些试验表明轻度低温(体温约34·5°C)相对于约36·5°C的温度会引起并发症。但较小的温差是否重要并不那么明显。围手术期常温通常定义为核心温度至少为36°C。然而,即使在昼夜节律最低点(通常约为03:00),核心温度通常也会超过36°C;在大约15:00时,核心温度通常会超过37°C。平均而言,人类的正常体温约为37°C,而不是被广泛接受的适合围手术期患者的36°C。
几乎没有证据支持36°C作为最佳围手术期目标温度。稍低的温度(例如35·5°C)可能同样安全,或者更高的温度(例如37°C)可能更好。使用单个术中强制通风罩(传统方法)的术中核心温度平均仅为36°C。可靠地将患者加热到至少37°C通常需要30分钟的预热。如果减少主要并发症,将术中核心温度保持在至少37°C所增加的时间、成本和难度将是值得的投资。
核心温度通常受到严格调节,这表明人类在接近37°C的温度下表现最佳。与该理论一致,随机试验表明围手术期轻度低温(如34·5°C)会导致凝血障碍、增加输血、促进手术部位感染、延缓药物代谢、延长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积极升温至真正的常温37°C是否会改善结果仍然未知。
因此,该研究旨在检验主要假设,即积极升温至核心温度37°C,与常规热管理(通常为35·5°C)相比,可预防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定义为30天的复合心肌损伤、非致命性心脏骤停和全因死亡率。该研究还旨在验证积极升温可减少感染、红细胞输血、住院时间和手术后30天内再入院的假设。
在这项多中心、平行组、优势试验中,中国12个地点和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患者被随机分配(1:1)接受积极升温至目标核心温度37°C(积极升温组)或在非心脏手术期间将常规热管理目标设定为35·5°C(常规热管理组)。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45岁)至少有一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计划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预计持续2-6小时的住院非心脏手术,并且预计至少有一半的前皮肤表面可用于保暖。需要透析的患者和体重指数超过30kg/m2的患者被排除在外。主要结局是在改良意向治疗人群中评估的心肌损伤(肌钙蛋白升高)、非致命性心脏骤停和手术后3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的复合结局。在年3月27日至年3月16日期间,共招募了名参与者,其中名被纳入意向治疗人群(积极升温组名,常规热管理组名)。被分配到积极升温组的患者平均最终术中核心温度为37·1°C(SD0·3),而常规热管理组平均为35·6°C(SD0·3)。
积极升温组的名患者中有名(9·9%)和常规热管理组名患者有名(9·6%)的患者发生了至少一项主要结局成分(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损伤、心脏骤停或死亡)。积极与常规热管理的共同效应相对风险估计为1·04(95%CI0·87–1·24,p=0·69)。被分配到积极升温的患者中有39起不良事件(其中17起是严重的),而被分配到常规热管理组的患者中有54起不良事件(其中30起是严重的)。一个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在一名过度升温的患者中,被认为可能与热管理有关。
总之,在随机分配到35·5°C和37°C的患者中,主要心血管结局的30天复合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至少在从非常温和的低温到完全正常体温的1·5°C范围内,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实质性结果有所不同。手术患者的核心温度至少保持在35·5°C似乎就足够了。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