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硬核院士发表超540篇SCI论文,成果3
TUhjnbcbe - 2025/7/18 9:49:00
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r60h100/

本期推送,让我们走近杨金龙院士,看看他如何把科研成果送上书架、摆上货架——

正在通过视频进行发言的杨金龙院士

杨金龙,物理化学专家,年1月出生,年至年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科院前身),获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长期致力于应用量子化学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年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年美国物理学会增选为会士,年作为突出贡献者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

专注理论,他把成果送上书架

让科研成果上书架或上货架,对很多科学家而言意义重大。上书架就是钱变纸,做好原始创新;上货架就是纸变钱,把成果用起来,变成产品。对于杨金龙而言,上书架与上货架并不矛盾,两者缺一不可。从凝聚态物理研究,到量子化学研究,三十多年来,杨金龙始终与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打交道。他说:在微观尺度上,物理与化学是分不开的,化学物理就是用物理的手段来研究化学的问题,研究的都是分子、原子最基本的规律。

单分子科学团队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探索自然、发现规律,然后提出一些新概念、新机制、新判据,解决实际问题。杨金龙介绍。在新概念方面,他提出双极磁性半导体的概念,突破用磁场调控自旋的传统固有模式,为发展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在新机制方面,他提出具有内禀电偶极矩的二维纳米催化剂,突破传统理论对催化剂能隙的限制,用红外光也可直接分解水制氢。在新判据方面,他提出一种新判据来认定电子阴离子化合物,为建立普适的电子阴离子化合物理论奠定基础。

近年来,杨金龙在新型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如成功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等,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截至年11月,他已发表SCI论文余篇,其中3篇发表在《科学》上、5篇发表在《自然》上,相关成果3次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讲,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杨金龙坦言,对于从事量子化学理论研究的他来说,将更多成果送上书架是他的梦想。

创新转化,他把成果摆上货架

零排放、零污染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代表着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当前氢燃料电池所使用的氢气,通常含有0.5%至2%的一氧化碳。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燃料电池铂电极容易被一氧化碳杂质气体毒害,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和寿命缩短,严重阻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杨金龙等人的科研团队花了几年功夫,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以有选择性地高效去除氢燃料中的微量一氧化碳,为氢燃料电池在频繁冷启动和连续运行期间提供全时保护。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高度认可。年1月,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评价说,这种新型催化剂可以解除氢燃料电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机,有望加速氢能源汽车的民用推广。目前,杨金龙等人的团队正在推动这一成果产业化。

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氢,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被视为化学的圣杯。杨金龙提出红外光分解水制氢新思路,则大大扩展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中可利用的太阳光频谱范围,有望对未来新能源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力求让成果上书架。但另外一块,用自己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国民经济相关技术难题,也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杨金龙认为,让适合做基础研究的人做基础研究,更多的人要做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在工作中,杨金龙不仅给本科新生上《科学与社会》课,还参与了一项面对中学生的英才计划,给中学生讲科普,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把科学家的成果变成科普知识,及给老百姓传播,是科学家的义务。杨金龙说。

不忘初心,探索未知

在杨金龙看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他最大的兴趣。探索全世界都没人知道的事情,这本身很有挑战性,但把它搞清楚了,会很有成就感、满足感,这就是科研的原动力。杨金龙表示,做科研要沉得住气、能静下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当今世界,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况并不鲜见。科研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科研底线必须遵守。杨金龙说,做科研不是靠吹出来的,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实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平衡。做科研要不停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一时搞不清楚,可以放一放,等段时间换个思路,也许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近年来,杨金龙先后培养了40多名博士生。在学生心中,他始终是个温和的人。我的理念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多跟他们交流、多多提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灵感。杨金龙认为,做基础研究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科研范式,要有批判性思维和敏锐的眼光,真正能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闲暇之余,杨金龙有一个特别的爱好——拍摄花朵。在他的朋友圈,隔段时间就能看到他的新作。通过拍摄花朵,他已经认识了多种花。科学就像花一样,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如果这种美的东西我不知道,我一定会想办法认识它、了解它。杨金龙说。

在南京师范大学年本科毕业仪式上,杨金龙表达了自己对科技强国的坚定信心。他结合自己四年的南师生活和三十五年来的科学研究经历,与毕业生分享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最后,杨金龙祝福广大南师学子:怀揣着伟大梦想,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勇敢向前吧!用你们的知识服务社会,用你们的行动报答母校,奔涌吧后浪!我由衷的祝福你们!

素材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硬核院士发表超540篇SCI论文,成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