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易中天品三国史识谬误误导大众,业余玩票的
TUhjnbcbe - 2025/7/22 17:30:00

易中天在国内历史学术界风评不太好很正常。大概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易中天上百家讲坛时是厦大中文系教授。虽然中文系和历史系在广义上都属于文科,在厦大的教学编制中都属于人文学院,但是历史和中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从易中天的个人履历看,他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并长期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其本身并没有史学研究的专业培训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他上百家讲坛讲三国,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隔行取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历史研究领域的专业从业人员不待见他是很正常的,这与学术倾轧、文人相轻无关。仅仅是专业从业者对本领域尊严的维护和对底线的坚守。

就拿老郭来说,他前几年有个段子专门讲主流相声演员和非主流相声演员。对于主流相声演员他主要有三点批评,一是非专业出身混日子的多,二是不尊重传统、瞎创新,三是不思进取、安于逸乐。

而对于非主流相声演员他也有所批评,其中就对非专业的,觉得相声没有门槛的票友进行了尖刻的讽刺。他说:非主流相声有一类演员本来是观众,后来起义了。他心说,你也会说话,我也会说话,凭什么我花钱听你说话。于是花五十块钱做了身大褂就上台了。这路演员风格有陈胜吴广的,有张献忠李自成的。

老郭说这个段子就是在说,相声是有门槛的,不管你主流非主流,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你就是不会说相声。后来的交大博士就是这类“非主流”。

简单点说,史学专业人士对易中天的不满,就是从业者对业余玩票的人外行评价内行的不满。

其次,不能说易中天的品三国是完全“不专业”,实际上品三国的内容引用了许多史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但这却有两个问题。

品三国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有个很明显的例子,易中天指出,蜀汉有三个派系,即刘备真正兴起时打造的核心班底荆州派。收降的刘璋旧部东州派。以及益州本土势力。东吴也有三个派系,即跟随孙策渡江创业的旧部,从北方南渡的北方士人以及江左本土势力。

他还进一步指出,蜀汉的历史就是荆州派联合东州派,统治益州,而益州派被排挤出核心层,要么徒具名位而无实权,要么就只能在低层混。而随着荆州派和东州派人才凋零,蜀汉走向衰亡。东吴的历史则是政权基础由渡江旧部向江左豪族过渡的历史。

易中天提出这个观点时影响巨大,当时网上历史爱好者在讨论三国历史时,言必称派系,并以此为据,对吴蜀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阐述(实际上基本都是把易中天的话抄了一遍)。

这个派系理论确实非常有意思,让人对三国历史有了新的角度。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观点并非易中天原创,而是来自北大历史系教授田余庆先生(田老已于年仙逝)。田老在《秦汉魏晋史探微》用专门的章节阐述了上述观点,该书出版于年,而上述观点则是田老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形成并提出的。

类似的情况非止一端,这种对学界学术成果的引用极大地提高了品三国的学术性和可看性,也丰富了普通观众对于历史的认识,拓展了历史爱好者的视野。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在品三国播出时还是整理成文字出书时,都没有明确的指明其观点来自学术前辈的研究。正常来讲,一本涉及学术的书籍,有所引用就应当标注,并在书尾罗列参考文献。一篇论文不仅要标注,还得查重。这是对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基本保护。

但是,显然品三国没有做到这些。无法确定这是百家讲坛制作方的疏忽,还是易中天的失误。但无能是哪种情况,受到学术界批评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吧。

另一个问题,也是我想说的第三点,就是易中天虽然引用了学界前辈的观点,但却加入了大量私货,其讲述的内容个人感情色彩太浓,从学术研究角度看,极其不严谨。

比如他在评价曹操时称其为“可爱的小人”。这个观点影响也极大,直到今天也有不少人认为“真小人比伪君子好,因为真小人坏的坦荡。”此外,其对刘备的评价也不太客观,更多地渲染了刘备的虚伪。

这些观点的对错暂且不论,从历史研究角度看,易中天的这些观点都是极不严谨的。事实上这些观点早已超出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而进入了文学赏析、美学探索的范畴。如果品三国是以《三国演义》为基础,那么易中天的这些品评就是极有意思的,一如红学家从文学、美学角度赏析《红楼梦》。但问题在于,品三国本身标榜的是以历史解析为主要内容,是以《三国志》为基础,那么这种具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观点就非常不合适了。

实际上,历史学界对于易中天批评最多的就在于此。虽然品三国节目的播出,为观众普及了历史的学术研究成果,吸引了大众对历史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中天品三国史识谬误误导大众,业余玩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