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持续更新篇文章,只需购买一次,终身免费阅读书中所有文章。本书只能在手机端百度软件阅读完整内容,电脑端只能阅读一部分内容。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有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要做好新时代小学教育,有必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创新公益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从而推动小学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一、公益劳动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潜能
本人所在的小学历来重视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投入了最精干的师资和物质条件,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心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之类的劳动教育,简单便捷,基于情境,学生更容易沉浸式体验,从中获得感悟和成长。同时,这种劳动方式能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将知识运用于情境,研究解决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决心,非常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小学可以创新开展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公益劳动教育,鼓励小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的改造和美化过程中,让学生在劳动的任务中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劳动创造的热情。
二、公益劳动教育践行理念和方法
(一)科学设计公益劳动任务。公益劳动任务设计要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要想办法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公益劳动的原则和大方向,鼓励学生进行校园环境小调查,围绕调查了解的情况,开展好小组讨论,形成学生自己的公益劳动方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列出劳动任务表单,安排人员分工,自由分组组合,根据“人人有事做”的原则,进行科学分工安排。这样做,可以做到公益劳动任务责任到人,学生积极认领,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劳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知识融入公益劳动任务。教师要发挥好知识梳理和引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分组进行测量、观察和安排工序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没有提前准备好工具,究竟从什么方向和角度开展工作,不同的绿植有不同的浇灌和护理特性,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讨论,查找相关资料,运用知识思考解决方法。这些劳动过程结合了多学科知识,涵盖了数学学科的测量,信息学科的数据整合分析等等,将知识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还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公益劳动体现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劳动的兴趣也大幅度提升。
(三)交流升华公益劳动任务。
剩余44%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