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而不是服务于发表论文,因此科技评价也应该转变导向,更多应该考虑实践检验和实际效果。正如在抗‘疫’中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这也正是对科研成果的最好评价和检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顾建明这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今年1月30日,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部门陆续出台文件,规范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中的不良导向。
▲教育部网站截图
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出27条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需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两部委对于SCI这项指标在学术界、科技界规范使用的最新要求,显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