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作为西学东渐--海外文献推荐系列报告第九十四篇,本文推荐了Cremers,K.J.MartijnandFulkerson,JonA.andRiley,TimothyBrandon于年发表的论文《ChallengingtheConventionalWisdomonActiveManagement》
2、自MarkChrhart年发表公募基金研究标杆之作以来,已经过去了20年;其结论:“没有证据表明主动基金经理有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是对自从年MichaelJensen以来的公募基金研究的高度提炼。
3、传统观点认为:平均来看,主动管理者几乎不创造价值,体现在:1)扣除费率后跑输市场;2)冠*基金的业绩不能持续;3)基金经理的能力不值所偿。本文逐一总结针对以上三点进行讨论的文献。
4、本文回顾了自Carhart此后的文献,试图探寻在多大程度上传统的观点依旧得到支持。近些年来的研究聚焦点和关键性结论如下:1)如何衡量管理人技能:讨论了基准指数和多因子模型的优劣。2)因具有私有信息,内部从业人员的行为特征表明,一些基金管理人有能力创造价值;3)讨论了主动管理人选股和择时的能力,并指出这两种能力往往因时而异;4)权益基金外,诸多证据表明,主动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管理人具备能力。
5、文末聚焦重点问题:1)基准的选择上,合同披露的基准难以适用;以及Carhart()4因子模型作为基准的缺陷;2)涉及基金表现的投资者行为讨论:偏好冠*基金。3)基于季度披露的持仓数据的缺陷,“窗口粉饰”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4)需考虑主动管理人创造价值的限制性因素(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日度流动性、受限证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6、结论是:对于主动管理的负面评价,传统观点言过其实。整体上,过去20年间的文献认为,主动基金具备管理能力,可做出增值决策;也即是,在扣费后,主动基金依然有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本文为文献回顾,不构成投资建议。
1、引言
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支指数基金诞生之前,主动管理曾一度为投资者寻求外部财富管理首选(Bogle)。此后,其价值一直为学术界所热议,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公募基金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香饽饽”。第一,指数投资和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的风行;第二,统计方法使得研究者可以快速而稳健地衡量各种金融产品表现;第三,公募基金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