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DP论文解析通过偷听谈话促进诚实唧唧
TUhjnbcbe - 2021/1/29 4:03:00
picturefromInternet解析作者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羊羊审校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WEN编辑

悠悠

本文是针对论文《通过偷听谈话促进诚实(PromotingHonestyThroughOverheardConversations)》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年04月发表于《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该研究作者包括LiyangSai,XingchenLiu和HongLi(HangzhouNormalUniversity),BrianJ.Compton和GailD.Heyman(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诚实是信任的基础,信任加强了个人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维持使人类社会有效运作的社会制度(Bok,)。那么,如何让儿童学会诚信呢?即如何将诚信的价值观社会化?

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社会和道德价值观,但很少有合理的机制得到系统的评价。在本研究中,我们检验了一种潜在机制的有效性:偷听他人的道德行为对话。理解偷听谈话的影响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儿童何时以及如何将价值观内化的问题(GrusecGoodnow,),而且还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如何在直接交流环境之外向他人学习(Sperry、Sperry和Miller,)。

二、相关理论

语言社会化的理论研究(Miller,Fung,Lin,Chen,Boldt,;ShwederMuch,)表明,通过揭示孩子们经常接触与道德相关的信息的故事,偷听谈话为社会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八卦的理论研究表明,对他人的评价性评论可以影响儿童的社会和道德学习。

先前的实验研究表明,孩子们能够而且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从偷听到的对话中学习。其中一些证据来自语言方面的研究及探索行为(Bonawitz等人,;Yu、Landrum、Bonawitz和Shafto,)。还有一些证据表明,偷听谈话会影响社会道德信仰。

但是具体哪种形式的偷听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仅仅限于儿童和实验者之间,还是可以影响到生活中的其它事件?偷听谈话的效果是否会受到实验者情绪用词(如,我很高兴你说实话,我很难过你说谎)的影响?而且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西方背景,本研究在中国文化下进行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一个无意中听到的对话来确定是否可以促进幼儿的诚实,在谈话中两个成年人称赞一个看不见的孩子诚实。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意味着无意中听到的谈话,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方面,可以用来塑造他们的道德行为。

本研究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偷听某些类型的对话可以提高儿童的诚实度。

三、研究方法与结果

实验一

被试:

在华东地区一所幼儿园共招募了80名3岁儿童和85名5岁儿童。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坦白条件下(39名3岁儿童;Mage=3.74岁,SD=0.34,20个男孩;40个5岁的孩子;Mage=5.42岁,SD=0.25,22个男孩)或控制条件(39个3岁儿童;Mage=3.73岁,SD=0.28,22个男孩;40个5岁的孩子;Mage=5.34岁,SD=0.28,19个男孩)。本文的研究均获得杭州师范大学伦理委员会(-号《儿童说谎行为及其潜在机制》)的批准,并获得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程序:

孩子们在他们学前班的一间私人房间里接受了单独的测试。有两名成年女性实验者,整个过程用中文进行。主试开始时向孩子解释他或她将要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只根据一系列玩具的声音来猜测它们的身份(如小狗,汪汪汪)。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能正确猜三遍,他们就会得奖。在每个实验中,主试把一个玩具放在孩子坐的后面的桌子上,然后激活玩具的声音。孩子们都能猜出他们的玩具。然而,第三次试验的玩具产生的是音乐,所以孩子们不能仅凭声音正确猜测它的身份。

在第三次试验之前,主试解释说她需要离开房间1分钟,当她回来时,她会继续游戏。主试告诉孩子,她不在时不要转身看玩具。然后她离开房间1分钟,一个隐藏的摄像机记录了孩子不在时的行为。主试一回到房间,助手就敲门,两人进行了简短的对话,孩子很容易无意中听到。

助手:“实验进行得怎么样?”

对于处于坦白条件的孩子,主试回答说:“我今天早些时候测试过的一个孩子告诉我,他在我离开房间后偷看。他告诉我实话了,我非常高兴,。“助手回答:“是的,我也很高兴。”

对于处于对照状态的孩子,主试说,“我今天早些时候测试过的一个孩子看起来像我在我们工作的另一所学校测试过的人。”助手回答说:“是的,我看到过他”。

谈话结束助手离开。主试接着问孩子问题:“我不在的时候,你有没有转过身去看玩具?孩子回答后,实验者问:“你觉得这个玩具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结果:

在3岁儿童中,有91%(71/78)的儿童偷看,其中89.7%(35/39)在坦白反应条件下,92.3%(36/39)处于对照状态。坦白反应条件下的坦白率54.3%(35例中有19例)大于对照组(36例中有12例)的坦白率33.3%。在5岁儿童中,有83.8%(67/80)偷看,其中90%在坦白反应条件下(36/40)和77.5%在对照条件下(31/40)。在坦白反应条件下偷看的儿童的坦白率为41.7%(15/36),大于在控制条件下偷看的儿童的坦白率9.7%(31/31)。这些结果表明,偷听一段关于另一个孩子的简短对话足以促进幼儿的诚实。然而,孩子的坦白是仅仅针对已经见过的人(主试),还是会更大范围的应用于陌生人(从未见过,不知道坦白对话的个体)中?实验二进一步分析,研究1中观察到的偷听谈话效果是否仅限于进行对话的特定个人,还是它代表了一种更普遍的学习形式。

实验二

被试:本包含38个孩子(Mage=5.35岁,SD=0.25,22个男孩)。

程序:所有38名儿童被分配到一个与研究1的坦白反应相同的条件,只是其中包括第三名女性实验者,实验者3,她在结束时进入房间询问孩子们是否偷看了。

结果:

初步分析显示,性别没有显著的影响,也没有性别因素的交互作用,偷看的儿童中有40.6%的人(32人中的13人)承认偷看,这一比率与研究1的坦白反应条件没有显著差异,显著高于研究1的对照条件。为了证实这一预测,我们以儿童的坦白行为作为预测变量(坦白=1,撒谎=0),以及条件(研究1的对照条件=1、研究1的坦白反应情况=2、研究2的坦白反应情况=3)作为预测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尽管进行评价性谈话的人不再在场,但儿童的认罪率几乎与研究1中的认罪反应条件下的相同。这表明,孩子们概括了他们从无意中听到的谈话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在与从未见过面的人互动时运用了这种学习。

在研究1和2的坦白反应条件下,实验者说他们很高兴所讨论的孩子说出了真相。研究3考察了另一种无意中听到的赞美形式,以确定直接表达情感是否是偷听谈话效果的必要组成部分。

实验三

被试:80名5岁儿童,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名儿童处于忏悔美德状态(Mage=5.24岁,SD=0.24,17名男孩)和40名处于对照状态的儿童(Mage=5.22岁,SD=0.22,19个男孩)。

程序:与研究1相同,只是与该研究中的坦白反应条件相比,偷听到的对话不再提及任何情绪。

具体来说,在被问到实验进展如何后,实验1回答说:“我今天早些时候测试过的一个孩子告诉我,他在我离开房间后偷看。实验者2回答说:“是的,他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结果:

78.8%的儿童偷看(63/80),77.5%(31/40)偷看在坦白条件下,80.0%(32/40)偷看在控制条件下。在坦白条件下,54.8%的儿童承认偷看(17/31),高于对照组儿童25.0%的人承认偷看(32人中有8人)。

结果如图1,证明不涉及情绪的赞美也可以促进诚信行为。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广泛的证据表明,社会影响对儿童道德相关行为的作用。

四、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不足

1.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研究2中有那么多的孩子向一个没有在场的新实验者坦白,从而表现出无意中听到的谈话效果。也许这些孩子们认为三个实验者都有相同的价值观。这可能是因为孩子们推断这些价值观很可能在他们的社区中被广泛分享。然而,也有可能是孩子们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新的实验者与先前的实验者有关联。

未来研究方向

1、从偷听谈话中获得的社会学习与从直接交流中获得的社会学习如何进行比较。比较对不同形式的直接和偷听交流的反应,并确定这些反应在多大程度上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推广开来。

2、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全面地研究无意中听到的谈话对儿童诚实的影响,包括是否取决于谁在进行交流(例如,谈话是在熟悉的人还是不熟悉的人之间进行的)。

3、孩子们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他们从无意中听到的对话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很重要。

本研究首次证明,给幼儿提供一个简短的无意中听到的对话可以促进讲真话,研究结果与以下观点一致:评价性对话可以为儿童提供关于社会世界的丰富信息,这些信息远远超出了任何个人能够直接体验的范围(Baumeister等人,年)。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交流不需要针对孩子,甚至不需要围绕他们,就可以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Sai,L.,Liu,X.,Li,H.,Compton,B.J.,Heyman,G.D..().Promotinghonestythroughoverheardconversations.DevelopmentalPsychology,56(6).

解析作者:羊羊

推荐

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未推送心理学论文导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DP论文解析通过偷听谈话促进诚实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