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德育先行哲学渗透,科研引领德育创新
TUhjnbcbe - 2021/12/17 19:53:00


  年10月22日——10月31日,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班主任第二阶段的研修在华南师范大学正式启动,来自广东省30名优秀的高中班主任再次聚首华师,奔跑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一次的遇见都是一场思想的碰撞,精神的盛宴!

德育先行哲学渗透


  10月23日早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肖绍明教授为我们作了主题为《哲学思维与教育研究》的专题讲座,肖教授从在何种意义上“哲学即教育”、辩证法及其教育意义等方面分享。

一、在何种意义上“哲学即教育”

肖教授首先阐述了何谓“教育”?“教育”的英文education,该词的前缀“e”意指“出”(out),的词根“ducare”意指“引”,合起来该词意指“引出”。“引出”意味着:儿童具有先天的潜能,教育顺应、引导和发展这种潜能,促进它的实现。它预设了人性善。(儿童是可教的、儿童是工作的中心)。其特性具有抽象性、行动性、规范性、关系性。其中规范性指“教育”的任务(成就)、教育的目的(内在目的);关系性是指心智的发展,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其次,肖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何谓“哲学”?哲学起源于“惊异”,渴望和追寻真理,渴望和过好生活,哲学方法论是设置预设、分析概念、推理论证。因此,哲学的教育和教育的哲学两者是相互联系,教育担负着把灵*由变化的世界“引向”存在的世界(教育需要抬头望路),并让灵*习惯于观看理想事物的重任。

二、辩证法及其教育意义

肖教授首先与我们回归“辩证法”的本义,以“学生中心”的教育就如“助产术”(教法),教师是“助产婆”,无法诞生出婴儿(比喻为“知识”),与之相反,学生则比作孕妇,是知识的生产者。辩证法的教育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怀疑,二是对话,三是绝对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吗?数学公式适用于现实吗?我很喜欢肖教授举的这个例子:一位波兰逻辑学家在寒冷的冬天得了伤寒,他的妻子听说过来自神秘东方的“辩证”医术,其要旨是“以*攻*”,因此,她就效法,把大块冰雪泼在她丈夫身上。当然,我们都猜得到,她的丈夫暴毙而亡。否定之否定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否定,或者什么结果都没有。教育也是如此,班主任需要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到教育中,多质疑、多思考、多对话。

科研引领德育创新


  10月23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向教授作了主题为《如何撰写实证型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的讲座,他围绕课题中几个基础的问题、论文及其课题题目要怎样才规范及有特色、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和如何撰写课题申报书及模拟研究以上五部分跟我们分享。

*教授阐述了什么是实证型的研究,他强调“问题+对策”的论文不是实证型研究。接着他提出了社会科学实证型学术论文优秀与否的判断标准:学术问题是否清晰?研究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是否为过去的理论所不能解释?(文献综述够不够,对话的基础文献扎不扎实?)研究方法是否严谨得当?研究结论是否是基于所获得的数据而得出?结论是否可信?结论与基础文献对话得出的学术贡献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对实践有帮助?参考文献是否充分,有无缺乏重要文献?

在如何撰写课题申报书上,*教授对我们在座的30位班主任的课题申报书一一阅读,对课题题目进行一一点评,如:某位老师的课题题目:某小学的家校共育创新模式研究,*教授建议修改为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家校共育创新模式研究——以某小学为例(一般要有落脚点,这个落脚点是模式),或者修改为:家校共育契约模式研究——基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从现象提出问题)。其次,*教授指导我们如何看文献,带着四问: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我还可以做什么研究?

最后,*教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研究,优秀的班级“精神共同体”具有哪些特征?围绕主题为优秀“班级性格”的特征研究:基于隐喻抽取技术,每个小组分享两个故事,提炼出关键词及框架。今天培训收获满满,既有理论的学习,也有实操的指导,让我们在班主任工作实践和科研上打开了不同的思维。

撰稿: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何爱莲

编辑: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何爱莲

您的转发能让更多的班主任受益;更欢迎您的来稿,分享您对教育的认识.来稿内容: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故事、班会设计、个案分析、家校沟通……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育先行哲学渗透,科研引领德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