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WHO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流行每年约造成10亿病例,-万重症病例,以及0-65万与流感相关的呼吸道死亡病例。
不过,WHO也指出,打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而在校学生打疫苗,不仅可以直接保护自己,还可以通过群体免疫,阻断流感的家庭传播和社区传播。
难就难在,相比于hpv疫苗的“一针难求”,在打流感疫苗这件事上,多数成年人似乎并不积极。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所以,如何说服大学生去打疫苗,成了解决流感威胁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期“学术零距离”栏目解读了学者陈经超、*晨阳关于大学生群体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研究——《“自我取向”还是“家人取向”?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流感疫苗接种健康传播策略效果研究》(刊载于《国际新闻界》00年第6期)。
在这个研究中,学者们采用(目的框架:增益框架、损益框架)x3(效益目标:自己、家人、陌生人)的实验设计,将名在读学生随机分成了6组,让他们阅读疫苗接种门诊的宣传材料,希望找出一个促进大学生接种疫苗的说服框架。
//
01
强调好处还是强调坏处
人类的行为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因此,目的框架理论认为,对受众使用不同的说服框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增益框架,强调的是采取建议行为的好处。而损益框架,强调的是不采取建议行为的坏处。两种说服框架的效果,与行为结果的风险系数有关。
例如,在健康预防行为中,行为的结果是预防疾病,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受众感知到的风险较小,实施行为的收益较大,此时增益框架更有效。而在健康检查行为中,行为的结果可能是发现健康问题,受众感知到的风险较大,此时使用损益框架,强调不采取行为的损失,可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这样看来,打疫苗属于健康预防行为,因此使用增益框架推广疫苗应该更有效果。然而,在这个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无论是告知受众接种疫苗可能避免风险,还是增加健康效益,都没有多大效果。
对于这一发现,他们认为,原因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相对年轻,认为自身抵抗流感的能力较强,或是预期愈后情况良好,因而对流感风险本身不敏感,目的框架很可能不起作用。另一方面是疫苗接种行为更多是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增益效果较不明显,因此受众受到目的框架影响的可能较小。
0
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
效益目标,指的是不同信息强调的健康效益主体不同。例如,自己、你爱的人和陌生人。流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一个人如果患了流感,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周围的人。因此,有学者提出,强调受众接种疫苗的收益,以及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可能是他们去打疫苗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在他者取向的说服效果方面,强调打疫苗对家人的好处,说服效果要高于强调对陌生人的好处。这可能是因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强调保持自我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把更亲近的人们纳入自我的范畴,将他们的收益看作自我的收益,将他们的损失看作自我的损失,由此导致了更高的行为意向。此外,人们可能更亲近内群体中的成员,例如家人。
另一方面,内疚心理可能也会影响到受众的行为。当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后果,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来弥补罪过,减轻心中的内疚感,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减轻内疚的行动中。因此,当效益目标为家人时,很有可能引发了受众更强烈的内疚心理,从而导致了更高的行为意向。这个研究说明,在中国语境下,无论是强调打了疫苗“你感染严重流感的概率减小”,或是强调不打疫苗“感染严重流感的概率增加”,可能都不会促进大学生的流感疫苗接种意愿。
虽然如此,研究却为疫苗接种的健康信息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宣传材料中,除了强调“这样做可以保护你自己”,多多强调“这样做可以保护你的家人,特别是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可能更能够说服大学生去打疫苗。
//
论文作者
陈经超、*晨阳
文
刘颖
排版
陈雨桢
编辑
徐鹏李泽良杜悦童
责任编辑
徐鹏
参考文献:
陈经超,*晨阳.“自我取向”还是“家人取向”?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流感疫苗接种健康传播策略效果研究[J].国际新闻界,00,4(06):98-.
(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原文)
往期精选
抖音让癌症青年的生活更“美好”了吗?这道选择题,你会做吗?
过量的“爱”,并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