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称论文发表,提供国家级、省级论文发表。北大核心、科技核心论文发表,SCI发表。涵盖学科广,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大检索收录。包录用包出刊,诚信第一,欢迎咨询!
创文医学
专注学术论文领域,学术与语言并重,深层次解决根本问题。诚信快捷,技术领先,服务领先。
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菌种类。方法收集首都医院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患者的阳性血培养结果,分析确诊为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种类。结果血流感染患者例,占当年出院患者例次的0.8%,即当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8%。首次发生血流感染时,15例(10.1%)患者来自手术科室,83例(55.7%)患者来自非手术科室,51例(34.2%)患者来自ICU。33例(22.1%)患者表现为感染性休克。住院期间死亡68例,病死率为45.6%。共发生例次血流感染,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例次(81.2%),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29例次(18.8%)。共分离出病原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56.4%),革兰阳性菌67株(35.6%),真菌15株(8.0%)。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中,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更多为肠杆菌科细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显著多于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中分离出株菌(84.6%)。株病原菌中,26株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ICU的非发酵菌和肠杆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血流感染发生地点不同、患者所在科室不同,病原学分布差异较大。对本地区、本单位、本科室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布及演变的及时了解,为临床医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改善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
目的总结乳糜泻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并分析欧美及东亚地区乳糜泻患者的异同,探讨中国人群乳糜泻的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年1月至年7医院确诊的来自不同国家的87例乳糜泻患者资料,总结其国籍、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清学抗体、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7例患者中,欧美患者63例(欧美组),中国和日本患者18例(东亚组),中东患者6例(中东组)。(1)从年龄构成看,乳糜泻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2)乳糜泻患者中,有慢性腹泻及体重减轻典型表现的患者仅分别占20.7%(18/87)和9.2%(8/87);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腹胀[32.2%(28/87)],甚至便秘[5.7%(5/87)];13.8%(12/87)患者既往曾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欧美组和东亚组患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症状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gt;0.05);但东亚组患者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疱疹样皮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欧美组(P值均lt;0.05)。(3)IgA型抗麦胶蛋白抗体(AGA)、抗肌内膜抗体(EMA)和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氨酶抗体(tTGA)在乳糜泻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8.6%(51/87)、44.8%(39/87)与36.8%(32/87)。(4)消化内镜检查显示,乳糜泻的病变主要位于小肠,从近端小肠至远端小肠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减轻。东亚组患者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的黏膜病变表现较欧美组更为明显,病理组织学显示小肠黏膜萎缩及淋巴细胞增多程度也较欧美组更为严重。(5)87例患者全部接受了去麸质饮食(GFD)治疗,其中81例进行了血清学抗体随诊,8例进行了内镜下小肠黏膜活检的随诊。47例患者于GFD治疗后6~9个月全部血清抗体转阴,34例在12~18个月随访时血清抗体全部转阴,且症状明显缓解;8例内镜随诊的患者经GFD治疗1年后,活检显示小肠绒毛萎缩、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乳糜泻患者中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仅占一小部分。血清特异性抗体(AGA、EMA和tTGA)在乳糜泻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可以作为筛查手段。GFD治疗对多数乳糜泻患者有效。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患者与欧美患者相比,在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所见、GFD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乳糜泻在我国可能并非罕见疾病,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减少漏诊。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感染的发生率,并探讨发生EB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1月至年11月在我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例病例资料,采用Kaplan-Meier模型分析EB病*感染的累积发生率及预后特征,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EB病*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血症和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1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2.0%、1.5%。发生EB病*血症的危险因素为预处理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Plt;0.,OR=9.92)和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Plt;0.01,OR=2.42)。具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的EB病*血症1年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的患者(87.5%比24.6%,Plt;0.)。发生EB病*血症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发生EB病*血症的患者(58.5%比75.4%,Plt;0.)。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预后,使用ATG与发生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发生EB病*血症的危险因素。
扫码咨询论文发表核心普刊sci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