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贸尖分享张昊天Alwayskeep
TUhjnbcbe - 2022/4/16 17:27:00

惠园北清校友会

贸尖校友分享系列

“贸尖校友分享系列”是惠园北清校友会为帮助广大贸大学子推出的特色栏目,覆盖了升学、竞赛、考证、实习、科研等方面。我们将邀请有相关经验的优秀贸大学生分享经验和心得,建立优秀的校友与贸大学子沟通的渠道,为同学们提供各类实用干货,分享助力。

此篇我们邀请了保研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张昊天学长,与大家分享他在保研准备和大学生活等方面的经验与感悟。

嘉宾介绍

张昊天

级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学(荣誉)实验班

90.30/,3.80/4.0

专业排名3/32,学院排名3%

六级,四级,IELTS7.5,GRE

经贸院辩论队队长、贸大校辩论队队长

1篇《财经研究》发表,1篇中文top期刊外审返修,3篇工作论文,1段校外助研,1段国家社科重大课题,2次课程助教

美元基金PEConsumerTeam,MegaFund投资管理,一线国内PE机构战略分析,头部券商行研,对冲基金量化

美赛M奖、国赛省一、数学竞赛国三、英语竞赛国三、国创一类立项、经贸热点二等奖

清华经管数量经济学直博(入营未通过)、北大光华国民经济学直博(入营未通过)、北大国发世界经济直博(未入营)、复旦泛海EMF(未入营)、上交高金MF(waiting转录取)、复旦管院MFE(入营并通过)、北大汇丰经济学直博(入营并通过)、清华五道口金融学直博(入营并通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

以上经历均截至预推免,个人经验更多侧重于经管类专业

想说在前面的话

感谢惠园北清校友会的约稿,荣幸之至。

同大家一样,作为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贸大学生,我从大一到大四的几乎所有阶段都处于对未来的憧憬与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共存的状态。仔细想来,经历了无数的崎岖弯路之后,我能够获得一些特别的经历和体验,以一个相对完满的结果为本科阶段画上注脚,离不开机缘巧合的运气加成,更离不开老师、朋友、学长姐、同学、家人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因此,我大胆提笔将我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助益。

一直以来,我都期待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在所谓的内卷和躺平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快乐小天地。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我至今仍在不断试错中寻找答案,并且我相信,最终的结论必定会因人而异。因此,我会侧重于写下我自己的一些浅浅思考,仅供各位参考,也鼓励大家能够通过勇敢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规划。

感谢!

四年印象综述

如果要我以一个字为自己的本科四年下定义,那一定是“忙”。

这种忙碌感,于我而言,既是性格中的闲不下来驱动着对充实生活的追求,也是与自身迷茫、纠结、焦虑的一种对抗,也源于对自己时间管理能力和短期规划能力的不自信。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认为我曾经有陷入一种误区,即试图通过逼迫自己忙起来的方式压制不断涌现出的纠结与焦虑。当然,将自己置于紧张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之中,的确会大大减少胡思乱想的机会,也能够给到自己比较充实的经历,但这往往会带来单调且同质化的学习内容,未必意味着陡峭的learningcurve,更挤压了个人借助思考、总结和反思来不断提升、从而将精力聚焦于自身规划的时间和空间。

以回顾的视角,我会用“尝试→聚焦→深入→补充”来形容自己从大一到大四的每一年。

刚迈入校园的大一学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荣誉班(大致是因为高中背的单词比较多)。由于着实畏惧荣誉班培养方案的难度,我在课程学习当中投入了不少的时间。然而,我几乎尝试了自认为可能感兴趣的全部内容:加入经贸辩论队,加入团学联,参与第一次助研,找到第一份远程实习,参加好多各类比赛和课余活动等等。特别遗憾的是,我的确高估了自己所能够分配的精力,而且还低估了水课拿分的难度:不仅综合成绩仅仅徘徊在88分左右,还经历了心理课忘记智慧树期末考试导致差点挂科的惊*一刻。

自此,我清楚意识到,自己并不太适合如此面面俱到的生活。大二的一整年,我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在课程学习中,修读了许多听起来很硬但真的很实用的课程,每个阶段在学术与实习中只选择其一,放弃需要分散精力的大部分学生活动和竞赛。这无疑帮助我回归到较舒适的生活状态,也系统性提升了各方面的软硬实力。至此,我已可以大致确定今后的职业兴趣,即与研究相关的工作。

大三是我本科生活的小转折点。由于之前每个学期都修满学分,在这一年我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与实习工作中,也因此逐渐对学术界与金融业界产生了更深入的认知。在大三上学期,我遇到了吕越老师——一位鼓励我、引导我走上读博道路的好老师。同时,我开启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保研旅程,从起初夏令营阶段的屡屡不顺,到进入暑假后运气开始出现转折,最终得以进入理想的PhD项目学习。

大四至今,我愈发感知到在各个方面与领先者的差距,故而在这段相对轻松愉快的时间督促自己继续训练技能、补充知识、积累经验,为接下来的博士研究生乃至未来职业阶段做更充分的准备。

结合自身经历,我所建议的判断自己是否达到理想状态的标准是“充实而有效”。充实代表着不虚度时光,有效则意味着不是虚假忙碌、更不是过度忙碌,这种状态说明你在为一个清晰的目标而踏实前进。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暂时无法找到兴趣所在,这时投入到勤恳努力的学习中肯定没有错。因为无论是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的基本训练,还是奖学金、保研、出国、求职时对个人profile的初步考察,成绩必然会是重要标准,所以不必觉得追求成绩就是陷入了内卷,更不要让成绩限制住我们今后的选择。

同时,在成绩之外,我们还应当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尽力保证不被短板限制的同时,也要根据兴趣和特长去寻求能帮助我们脱颖而出的长板,例如学生工作、社会工作、领导力、科研经验、工作经验等等。接下来,我与大家分享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两方面:学术与实习。

学术和实习的体验

1、学术

目前据我所见,学术科研成为了越来越多同学所细致考虑的一个职业选择,相应的,学术类项目(尤其是直博)也成为一个竞争显著更激烈的升学选项。因此,我会从考量与规划两方面分享自己踏入学术道路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考量。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做科研,应该是许多同学们纠结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分为“思考-尝试-反思”三步。以经管学科为例,首先要试着问问自己:你是否对某些本学科的基础课程、甚至前沿理论课程感兴趣?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那就勇敢去联系老师做助研吧。在助研中得到科研基本功的训练后,再考虑一下:你是否对老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感到兴致勃勃?如果仍然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等到学习计量经济学后,就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写作一篇规范的论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继续问自己:你是否对写作过程中探索新问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感到兴奋?如果答案还是肯定的,你应当具备做学术的兴趣与基本潜质。但是不要停下来,要争取将论文修改完善、跟他人分享你的工作、体验审稿和发表的流程。如果在这些阶段中,你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甚至被屡次拒稿都越挫越勇,那么别犹豫,要尽全力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在此之中,如果某一个环节对自己产生了质疑,一定不要就此放弃,或许跳出瓶颈会有更强的成就感。但如果萌生出很强烈的挫败感,或者已经笃定自己不是很耐心的人,那或许应当再认真考虑一下。随着学术界竞争越发激烈,就越要求年轻学者厚积薄发,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而不能急于求成。固然balance好、reputation较高等原因使得学术科研已经成为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但是学术界对学者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发展的不确定性比较高,知识结构更新比较快、正反馈机制比较慢也不可忽视。此外,选择学术科研的成本较高,在本科毕业后还要经历5-7年的博士训练,因此做学术并非是适合所有同学的选项。同时,考虑到海内外学术体系、认可度的分割仍然较明显,对学术追求极高且具备条件的同学应优先考虑海外的博士项目(包括香港),或者更普遍地,借助优秀的学术跳板类硕士进入海外博士项目。

第二,规划。在课程选择方面,除按时修读培养方案的必修课外,建议有选择地修读更多工具类课程(如随机过程、实变函数、R语言、Python等)与前沿理论课程,认真对待课程论文写作,注重英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在助研方面,既可以参加每学期由大理组织的校内助研的机会,也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贸尖分享张昊天Alwaysk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