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性,是一个广阔地域内生活人群的社会劳动实践方式、内容及风俗人情、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劳动者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体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活动。“说唱艺术(曲艺)的源头‘生于民间’”,既有人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创造,也有出于实用功利目的传经、布道、祭祀、化缘、庆祝等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演变的间接贡献。在长期演进中,曲种的产生、作品的创作与改造、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的丰富创新、传承、传播、行业管理等都是民间自发力量在起关键作用,从业者为适应环境、赢得观众的自发改良行为也为曲艺贴上了“民间性”的标签。及至现代,曲艺既有相当规模的职业队伍,亦有专门的行业管理机构,曲艺作品、表演常常参与官方活动,曲艺显然已非原属的民间艺术定位。但是,之于曲艺“根”和“*”作用的民间性,已由外在的民间显像演进为激荡曲艺生命的内在艺术基因。在曲艺文人化的迈进中,曲艺民间性“根”与“*”的价值作用必须在现代曲艺中得到重视,这是保持曲艺独特艺术魅力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一、曲艺民间性的生成从环境对事物生成的促进作用分析艺民间性的生成来自人民表现劳动、生活实践的情感、愿望的内在驱动,是人们对生活、劳动外部环境作用的有感而发,其功能是进行情感表达、信息交流。曲艺民间性生成的核心动力是创造主体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从曲艺传情达意的本质看,如何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是民间性生成与演进的根本。
从曲艺发展史的角度,曲艺的创造主体大多为一线的劳动者,如山东大鼓、二人转等曲种产生于田间地头,相声、快板、评弹等曲种源于胡同里弄,它们起始的创造主体、欣赏主体是农民、市民,这是曲艺民间性的一个重要显像。从曲艺创造主体的文化层次分析,他们的思想、情感表达是对劳动实践、生活环境的感知、归纳、总结,在曲艺中演化为表现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是创造主体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对其产生了影响,并最终触发他们创造曲艺来表达这些内容。曲艺民间性,就是在创造主体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下伴随着曲艺的产生而生成的。
从曲艺本质及其构成主体分析,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媒介,当语言的进化出现了表述、转述现象,可满足曲艺表现形态建构的物质条件时,意味着曲艺语言因子的形成,标志着曲艺的萌芽。当曲艺语言因子应用于人们自娱或娱他的艺术表现以及祭祀、庆祝等实用活动时,宣告了曲艺艺术的诞生。从语言在上述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可见,语言在曲艺表现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及信息交流的功能作用,决定了曲艺必然具有信息媒介的原始功能,向观众传递信息并从观众处获得信息回馈而形成双向交流成为曲艺最重要的特点,这是曲艺民间性生成的决定因素。由此,曲艺民间性生成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平等、亲切交流方式的需要,是信息交流形成的艺术能量传递便于观众接受而实现艺术价值的需要,是交流方法生动形象而使受众乐于接受并理解信息传播意图的需要。从传递信息的内容分析,反映了人们的劳动实践内容,是人们思想与情感活动的体现。人们的上述劳动实践内容,触发了信息交流的冲动而催生了曲艺艺术的萌芽、诞生,也构成了曲艺民间性产生的根源。而且,农耕文明时期“口耳相传”的曲艺传播方式,促进了曲艺依赖民间力量集体创作特征的显现加速了曲艺民间性的演进。
具体到民间性在曲艺表现形态的体现,一是要求曲艺语言在保持口语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生动形象的艺术化,强调语速、节奏、语音、语调的使用要恰到好处,所以有了语言态势“说、唱、吟、诵”的缤纷绚丽;二是要求艺术手段的多姿多彩、生动形象,从而加入了辅助语言表现的音乐、表演手段;三是要求曲艺艺术化的反映时代背景、地域因素、文化环境决定下人们生产实践的方式、内容,体现人们的思想愿望、情感需求,所以有了作品结构、语言修辞的文学化。上述的语言行动态势、艺术手法由单一到丰富的演进以及相关表演内容的选择,是着眼于信息传递能够被受众接受的努力,是满足受众“听得清”“听得懂”“愿意听”的必然结果。因为,就曲艺三大因子:语言、音乐、表演的关系而言,表演,所谓‘做’,它在曲艺作品整体中的地位,从属于文学(语言)和音乐”。音乐、表演的加入,客观上丰富了曲艺艺术层次,从根本上是为了信息传递更易于受众的接受,从而使得语言经过音乐的艺术化、表演的视觉化、结构及修辞的文学化后,建构了对观众欣赏的吸引力。此外,曲艺从业者流动做艺的传播方式,拜师收徒的传承模式、自发性行业组织的行业运行机制、文人对曲艺的主动参与都推动了曲艺民间性的生成与演进。
二、曲艺民间性特点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认为,俗文学的特质包括六点,即大众的、无名的集体创作、口传的、新鲜的,但是粗鄙的、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放的、勇于引进新东西的。并认为所谓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可分为“诗歌、小说、戏曲、讲唱文学、游戏文章”五类。其中的讲唱文学就是今天的曲艺文学。上述俗文学特质的研究意义在于,指出了曲艺是追求观众数量最大化的大众艺术,具有包罗万象的开放性,内容通俗易懂,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多有民间力量的集体创造且突出时代新意。在此意义上,曲艺民间性是经过持续演进形成的,具有平视性、大众性、时代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且互有交叉,为了论述的方便,以下从平视性、大众性、开放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平视性
平视性,指曲艺文本及表演创作乃至创新发展的基点都是保持在和观众平等的视角,是一种善于抓住观众心意和情绪的“观众视角”,以易于观众接受信息而实现艺术价值。换言之,曲艺不是高高在上凌驾于观众的,而是时刻保持与观众的平等交流,甚至是以观众思维为标准对艺术形象解读的再出发,亦可视为曲艺与外部环境协调互动的产物。因为曲艺是“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必须按照集体的愿望、爱好、倾向和习惯进行创作表演”,具体到曲艺“劝人方”功能的实施,也不是“高台教化”的劝导,而是在努力追求与观众平等化的倾向中得以实施的。毕竟曲艺表演层面的交流是一种文化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需要涓涓细水沁入心扉的自然,而非命令式的居上临下。
首先,曲艺的表现内容体现了平视的特点。一是传统曲艺作品之所以乐于表现帝王将相的建功立业、你争我夺,朝代变换、权力更迭,甚至绿林好汉行侠仗义、江洋大盗行走江湖,是因为这些人物群体、事件为其时观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