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信息|·|技术|
前言:由于本篇论文篇幅较长,为了方便阅读和后续查阅,故将其分成几个部分,本篇推送包含论文的摘要、关键词、引言三部分内容。为了方便阅读,删除了论文原有的“作者姓名-出版年”的文献引用格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论文原文。
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三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关键词中国自然地理,生存环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人-环境相互作用
1引言
地理科学(GeographicalScience)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差异、时间演化以及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文理工交叉的学科属性.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是地理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之一,亦是地理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基石,其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地球陆地表层自然环境系统,或者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某一种自然环境要素,也可以针对景观、土地等自然地理综合体,还可以是以冰冻圈、干旱环境这样的典型对象为目标的区域自然环境.自然地理学重视了解当代地球环境必不可少的空间变异和时间过程,其目的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怎样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类型丰富,研究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区域差异,有助于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状况.中国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素有“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雄踞西部,由西向东地势逐渐下降;中国地处中纬度大陆东岸,濒临全球最大海洋,季风气候异常发达;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和昆仑山一线西北的中国内陆,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异常干旱,与中亚一起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干旱区.因此,中国的自然地理总体格局形成了东部季风湿润区、西北内陆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三大部分(图1).东部季风区整体水热配置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该区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寒温带等几个温度带,形成了植被与土壤等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该区亦是中国人口密集分布区,是长期人-地相互作用的高强度区.西北干旱区具有和缓起伏的高原和高山冰雪-盆地绿洲地貌特点,分布有多个沙漠,河湖众多但水资源贫乏;该区主要受西风影响,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特征.青藏高原高寒区具有高寒气候的特殊性,以及受全球变化和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影响强烈的特点;因其高亢的地势,青藏高原广泛分布冰川、冻土与积雪,构成了地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雪与寒冻作用中心,也造就了生物区系和群落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图1中国地势与自然地理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中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摸底为目标的大规模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为地理区域划分、国家与地区有计划地建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也获取了第一手研究资料,奠定了中国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下,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实验推进,也由单一过程向综合研究深化.在青藏高原隆升与内陆干旱化、青藏高原冰冻圈环境(冰川、冻土)、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了多时间尺度的系统研究,进而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针对湖泊污染与水土流失,开展了机理与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研究;也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类型、分布、过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对包括生物地理分布在内的中国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的认知;特别地,中国的自然地理学研究聚焦地理学的核心问题,即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从较长的时间尺度,跨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探讨了人-地关系的演化规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顾过去70年的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前辈自然地理学家对不同时期中国自然地理及其分支学科的进展均作了较好的总结,本文针对中国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基础研究领域,梳理其近70年来的发展脉络,不求面面俱到,仅是总结最重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提出未来展望.中国自然地理学的重大应用研究进展将另文发表;此外,涉及中国台湾的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在相应主题中有所提到,但未进行单独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陈发虎,傅伯杰,夏*,吴铎,吴绍洪,张镱锂,孙航,刘禹,方小敏,秦伯强,李新,张廷*,刘宝元,董治宝,侯书贵,田立德,徐柏青,董广辉,郑景云,杨威,王鑫,李再*,王飞,胡振波,王杰,刘建宝,陈建徽,*伟,侯居峙,蔡秋芳,隆浩,姜明,胡亚鲜,冯晓明,莫兴国,杨晓燕,张东菊,王秀红,尹云鹤,刘晓晨.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9(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