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文荐读28生物地理
TUhjnbcbe - 2022/6/17 14:37:00

|地理|·|教育|·|信息|·|技术|

前言:由于本篇论文篇幅较长,为了方便阅读和后续查阅,故将其分成几个部分,本篇推送包含论文的“2.8生物地理”这一内容。为了方便阅读,删除了论文原有的“作者姓名-出版年”的文献引用格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论文原文。

2.8生物地理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生物种类组成、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分为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等.在全球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从微观和宏观尺度两个方向深化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探讨动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性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对学科理论和方法进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如L.Diels、Handel-Mazzetti、F.K.Ward等及中国学者胡先骕、刘慎谔、李惠林等开启了早期中国植物地理学研究.20世纪中后期,吴征镒()发表的“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成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系统全面研究的标志.吴征镒()将中国植物区系划分为2个植物区、7个亚区和22个地区、11个亚地区;此后完善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系统,将中国植物区系分为4个植物区、7个亚区、24个地区和49个亚地区(陈灵芝等,).此外,吴征镒和王荷生()将中国种子植物属划分为15大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此后又进一步完善.吴征镒等()基于传统的系统进化并结合地理分布式样,系统阐明了中国科属植物地理特征.伴随分子生物地理学的诞生,中国已有超过个以上的科属或支系开展了分子生物地理学的研究,Chen等()综合分析了中国种子植物主要支系的分子生物地理进化,并结合古植物学证据等指出中国植物区系是中新世以来,在季风气候形成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年轻的植物区系,并将中国植物区系的核心分成了西翼的“杜鹃植物区系”和东侧的“水杉植物区系”.谱系地理学的出现,为探讨植物区系的种群分化历史供了直接的证据,至今为止,也有超过个物种开展了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植物区系冰期的避难所.

植物地理学研究已步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各类数据集成的大数据时代,植物地理学的研究由定性的现象认识和描述阶段,逐步进入到了定量解释植物地理现象和探索其形成机制的纪元.利用大数据,可客观地揭示中国植物地理空间格局、特有中心及分区等.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和分子生物地理甚至基因组进化等,能揭示区系的起源、形成时间与进化机制.近年来,整合系统发育信息到不同尺度的植物地理研究中,用以探讨区系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进化潜力及形成时间,并形成了系统发育区系学,如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来源、云南植物区系分区等.近来谱系地理学证据也为探讨植物区系的次级分区及地理分界线等提供了新的视野,生态位模型或物种分布模型概念的提出为分析物种空间格局提供了新的方法,这也是生物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如华南及越南北部有众多古老支系的成因分析.

动物地理学研究方面,以张荣祖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做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首先,阐明了陆栖脊椎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变概貌,提出中国动物的种数,陆栖脊椎动物约有余种,约占全世界总种数的10.2%(张荣祖,).其次,研究发现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的主要分布型可归为10类,物种相似分布型的产生是物种为适应外在条件在分布上趋同演化所形成的,与地质发育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第三,陆栖脊椎动物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区系分布的特征上,而且也表现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动物在生态习惯上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中国气候-植被带各具不同的动物生活条件,所以在各带中动物的组成和生态也各不相同.中国范围内可划分为8个基本的生态地理动物群.第四,根据对中国现代陆栖脊椎动物及昆虫地理分布的研究,中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两个界(古北界和东洋界),此两界在中国大致以淮河-秦岭一线为限.界内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地理区和地理亚区(张荣祖,).

参考文献:

陈发虎,傅伯杰,夏*,吴铎,吴绍洪,张镱锂,孙航,刘禹,方小敏,秦伯强,李新,张廷*,刘宝元,董治宝,侯书贵,田立德,徐柏青,董广辉,郑景云,杨威,王鑫,李再*,王飞,胡振波,王杰,刘建宝,陈建徽,*伟,侯居峙,蔡秋芳,隆浩,姜明,胡亚鲜,冯晓明,莫兴国,杨晓燕,张东菊,王秀红,尹云鹤,刘晓晨.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9(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荐读28生物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