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北大法学院老师手把手教咱写论文是种怎样的
TUhjnbcbe - 2022/7/6 15:41: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本文源自年3月14日张翔教授做客中国*法大学「法思协作坊」所做的讲座实录。讲座由刘飞教授主持,与谈人有秦奥蕾教授、张力教授、冯威博士。本文以『法学论文写作:操作与积累』为题,现已收录自焦洪昌老师主编的『法学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十讲』一书(书目详情敬请移步文末查看)。

文=张翔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源=「博雅公法」版式=艾學灋

张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宪法学、法学方法。既有研究包括:(一)宪法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论;(二)基本权利总论;(三)基本权利个论;(四)宪法与部门法;(五)国家机构的一般原理;(六)宪法解释与宪法实施。

━━━一、排比材料(已经选题,提前看了论文文献;纲目已定,开始排比材料)?摘抄素材框架未成熟前一一理解阶段归入框架框架成熟后——个人思考阶段,既有研究进行消化?资料梳理的几个问题〔1〕通过较新的综述性文献获取顺藤摸瓜找到重要文献〔2〕知所先后,不掩其功找到最早观点的提出者〔3〕顺藤摸瓜〔4〕不遗漏核心文献〔5〕穷尽文献很难注明笔者检索所及——留下余地?获取学科知识脉络〔1〕负责任的教科书〔2〕德国的法律评注法条逐一评注〔3〕美国的法律重述〔4〕不遗漏核心文献〔5〕穷尽文献很难注明笔者检索所及——留下余地二、粗写与细写(写作之难,难在将网状思想,用树状句法,以线性文字展开。——平克)?粗写:基本思路可一气呵成,一篇论文可能最初只有几百字的想法(核心);有想法一定要立刻写下来,现在可以直接录音下来,打字打不下去就说。细写:排比材料后写作是高强度思考的表达?思路、框架、结论〔1〕整体的大思路大框架大结论〔2〕局部的小思路小框架〔3〕写文章不断大小转化思考跳出来?注意:逻辑和文气贯通每次写之前把前一部分重读三、注释丨引注?两种引用方法〔1〕直接引原话适应专门性论文可能的危险:冗长、隔膜、滞涩解决办法:删载、引用后的阐述(也就是说)、语气联络(引用前后句自己的表述与之相称)〔2〕融化转述适应通用性论文危险:错误,文字能力不足解决:不可断章取义锤炼文字表达是建构的?尾注与脚注尾注:翻阅不便,基本已不采用脚注:〔1〕区分直引和参见〔2〕区分注(引用)释(不必在正文的解释)〔3〕附考:太长的注释可做“附考”,极为罕见技术问题:〔1〕注释号放在哪〔2〕连续脚注还是分页脚注〔3〕同上注、同前注怎么处理〔4〕中文外文注释体例怎么统一〔5〕同时有中文和外文版本的处理方式〔6〕长注释单独一段?补订〔1〕写作中,发现遗漏环节,需要重新查找材料〔2〕写作中或初稿完成后发现新的材料四、短文与长文?短文:避免简略仓促,留有余味和想象空间。短文难,要表达清晰?长文:避免冗长拖沓,令人不能卒读。做好各级标题,分层多而细有文眼,吸引人的点图表/金句/外文五、摘要与关键词?摘要的两种写法〔1〕述说研究价值和结论(比较少)〔2〕总结各部分,形成一篇小论文。(阅读一篇论文需要50分钟甚至5个小时,但读者只有5分钟,怎么办)?关键词功能:就是为了检索,少与标题重合,多一些检索词六、标题?最简洁的字眼最简单的结构表达最关键的信息?长与短:短的简洁有力?副标题冒号关系标题(和/与)跨学科的表明自身学科非本学科的名词要解释清楚?法律写作,避免文学化语言重视日常积累〔1〕读书,学科全局〔2〕教科书为基础〔3〕论著观其大略翻一翻〔4〕如何做笔记a记翻书帐b详细笔记c卡片〔5〕义理(思想观点)考据辞章积词积义词句和观点的积累-讲座实录正文-今天我讲的,其实是我开设的《法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内容。这个课只有一个学分,总共上四次,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准备成了四次讲座的形式。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这四讲里的第三讲:“法学论文写作的具体操作”。我先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其他三讲是什么内容。?第一讲是“法学写作:规范性与规范”,是关于法学论文写作的一般性理解。我提出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法学写作作为一种规范学科的写作,它的规范性是什么?”还有关于如何选题等内容;?第二讲是“法学论文的结构安排”,是讲怎么谋篇布局;?第三讲“法学论文写作的具体操作”的内容包括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论文注释的格式,摘要、关键词、标题的拟法,包括各级标题的问题。另外是一些写作技巧,比如怎么排比材料,资料梳理怎么写,初步的粗写与后续的细写,长、短文写作各自的注意事项。最后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日常读书积累的一些方法。?第四讲是“法学论文的修辞”。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题目呢?这是基于我对论文写作课的反思:论文写作是操作性的工作,怎么以上课的方式来教?如果学生都只是在听老师讲,不去具体操作,写作课能有什么指导意义?按理说,写作课应该让学生写作业,然后老师做批改,上课再讲评。但实际上,面对很多学生的大班,这种讲法基本不可能。那么,怎么去加强论文写作课的操作性?我想了一个办法。我选了自己的十几篇论文作为范文给学生看。大家可能会说,“你也太自恋了,怎么不选别人只选自己的”。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最知道这些是怎么写出来的。我让同学们先看我的论文,然后来说明,我是怎么具体操作的。我希望这种方式能让我的课更具操作性。我几乎是要告诉大家,从论文标题开始,每一个字是怎么码出来的。野人献曝,自我剖析,让同学们看个清楚。我们上节课讲到了论文的框架。大家注意,不管怎么样,要在写作的开始强行给自己的论文分出框架,把论文的一、二、三、四点列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在后续阅读材料加以梳理的过程中,就能把材料和框架进一步地联系起来。初步安排了论文结构以后,你的论文有了初步标题,有了大概的提纲,勉强分好了层次,也进行了文献的阅读和梳理。有的同学还会把文献打印出来,用荧光笔涂了各种颜色。对着一片红红绿绿,觉得我已经“万事俱备”了。那么,在这之后怎么着手充实论文的资料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做第一项工作:“排比材料”。(一)摘抄素材排比材料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文献梳理过程中的积累,也就是摘抄素材。大家在阅读论文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这种感觉:这一部分的文章有用,这句话我是可以引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书看完了就往那一扔,回头要开始写的时候,再去翻书就找不着了。这时,就有必要做一个标记乃至摘抄的基本工作。排比材料的时候,就先把可能会引用和参考的素材录入电脑。有必要直接引用的,就摘抄下来,可供参考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一两句话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在文献梳理过程中,一篇一篇地做了这种积累记录的工作,等到梳理完了,你可能就已经有一个几万字的文档了。其实,素材摘抄的过程也是论文构思的过程。你的初步观点、大体框架乃至具体的写作策略,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这个文档,既是梳理的成果,也是思考的记录。(二)归入框架第二个步骤是归入框架。比如你已经梳理了30篇论文、10本书,你可以开始对照初步拟定的几个一级标题,把梳理过的文献往论文的大体框架里填。确定框架后再回顾先前梳理的材料,你就会开始思考文献材料和论文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段话在哪一部分能用得上。这样,你之前看过的文献和材料都可以被归入到各个一级标题下面去。这意味着,各种素材、资料和观点,开始融入你自己的分析框架了。按照这种方法去整理,或许你的论文还没开始写,已经有好几万字了。而这样做最大的意义是,你的论文已经在进展中了。你有了思考框架,而且也有了与之相应的材料。我就是这样做的,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写作《我国国家权力配置原则的功能主义解释》(《中外法学》年第2期)时的思路。当时我准备在论文的第一部分写“权力分工的祛魅”问题。我认为分权这个问题背后有比较严重的意识形态色彩,那就要思考如何对意识形态色彩祛魅。我写的第一句话是:“权力分立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因为国家反自由,所以要通过权力分立来让国家变弱。”这是我思考问题时候形成的一点认识,我就把它先写进去。我下面开始列举了这么几本书:

《我们的敌人——国家》

《控制国家》

《国家职能的变迁》

《*治哲学》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还有一些,是我直接把书里面的话摘抄下来,比如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里面有这么一段说:“汲取性制度:一部分人攫取另一部分人创造的财富。统治者能够利用权力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不可持续。”我就把这句话摘抄进来了。至此,我可以告诉大家,最后这五本书都没有出现在我论文的注释中,为什么?因为我最后发现,它们离我的论文其实是比较远的。列举这些书只是我的思考痕迹,我把这些痕迹先填进去。填到这,再往下是我自己思考的一些想法:社会主义国家的议行合一原则是为了与分权原则分庭抗礼,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我想说的是,西方的分权观是个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观念,中国的权力结构观意识形态性也很强,这就构成了我的思考框架。之后,我再继续做我的摘抄。比如说,清华大学聂鑫老师翻译的阿克曼关于分权的著作《别了,孟德斯鸠:新分权的理论与实践》,在第11页写到说:对美国人来讲,努力将分权制衡的体制发展到最好是一回事,高举美国模式,而将其作为全世界自由民主的指路明灯则是另一回事。这是美国人自己对于分权问题的反思,他们也认为三权分立绝不是普世的。我觉得这样的观点会帮助我去做分权问题的法学的规范性的分析。有一些一开始填充到文档里的话,最后可能没有引用到,但实际上还是帮助到了我。为什么没引?有些可能是大家都会说的话,就没有必要引用了,但可能正是大家都公认的观点在当时启发了我。这在你的思考痕迹中是可见的。至此,我向大家完整展示了这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我把自己为写这篇文章看的书、文献进行了摘抄,并把它归入到框架中。大家可以想象,我在论文最初的框架完成以后,会形成一个篇幅不算小的文档,里面有我的框架以及摘抄的素材。这其实是我所有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我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会另开一个文档,而把这个原始文档保留下来,因为它能帮助我思考和整理这些素材。大家想,完成这样的工作意味着什么?这时我可能已经看了几十份资料,并经过一个初步的消化,而当这样一个包含大量资料的文档完成以后,这就意味着我的论文的基本素材都有了。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面通常是被看不起的,但据说李商隐就这么写作。据说他习惯把那些临时想出来的好词好句,放在一个小布囊里面,甚至各种典故的用法,也都提前想好,到他写作的时候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面上。所以别人嘲笑他说,你这叫“獭祭”,什么意思呢?水獭吃鱼之前要把所有的鱼捕好,一条条摆在岸边,然后再开始吃。你看你那写作方式就像水獭吃鱼一样。总之,大家注意学术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差别。文学写作往往是基于灵感、基于天赋的。我们从小经历的写作训练往往是天才式的写作,给你一个题目,要求倚马可待,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下笔万言。这是我们觉得最好的写作,但这不是学术写作。当然,其实文学写作也有区分,有纯粹灵感天才型的,也有那种像贾岛这种苦吟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要反复推敲。(一)资源的获取到这里,大家会问了:在论文写作中,怎么去做材料梳理?首先第一个问题,这些素材从哪来?论文的相关文献从哪来?我们所有在座同学,可能多多少少都有过一些课程论文写作的经验吧?我们写论文一般先去找文献,怎么找?大家都知道中国知网,今年它尤其火爆,我们本科生都知道的东西,一个博士居然不知道,而他居然还要去北大做博士后?这件事情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好,言归正传,我们去中国知网上找文献的时候,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同学们拿一个关键词去搜索,搜完以后可能会告诉老师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告诉老师没文献,没人研究过。第二种可能告诉老师,说太多了,有好几万篇,不知道从哪看起。请大家注意,这么多的文献无从下手,或者说搜不出文献来,大家分析过原因吗?如果说文献太多,无从下手,那说明你选择的关键词是一个很普遍的词,或者这是一个学界普遍会研究的问题,自然会多;而搜不出文献来则意味着,你的关键词很可能设计得有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一个很长的句子进行搜索,当然搜不出东西来。我们先说前一种情况:如果一下搜出来好几千篇论文怎么办?我跟大家讲些简单的办法,你首先(在知网搜索结果中)以“发表时间”排个序,然后把最新发表的文章选出来。学术界最新的文章动态大家可能不了解,因为同学们现在对于学界哪些人著名、哪些杂志好,可能都没有什么认识。但你要找最新的文章、文献,并下载两篇来看。为什么这样做?我们知道,按照学术的要求,所有的论文都应该有文献综述,都应该要参考别人的研究,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找到一个较新的文献,它可能对以往的研究已经做了一个综述了。这样的话,你从这篇文献里所做的综述,就可以大体上了解这个领域之前的研究状况。如果我们的学术越规范,从新文献中去获取既有研究的准确性应该就越高。多看几篇综述,你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关于这个领域的重要的文献,大家都会去引用。一个成熟的学界应该是不断有人在做不同领域的学术综述的,但是我们的学界没那么成熟,综述性的文献有时候就要自己去找。举个例子,年是中国宪法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韩老师说我们写一组文章,综述三十年间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基本权利部分《基本权利理论研究30年》是由我和人民大学博士生姜秉曦合作完成的。这篇文章对文献的综述是比较完整的,文末我还专门做了一个表,统计了三十年来的基本权利研究。再举一个例子,早先的《法学家》有一个惯例,每年在第1期发表各个学科的综述,概述过去一年的学术发展。我那时候也写过这种文章,把过去一年的论文著作情况整理起来,写一万字左右的综述。但是后来我们把这个惯例取消了。原因一方面在于现在的刊物是非常重视引用率的,而综述性的文章引用率很低。另一方面在于,一年的时间太短,且针对整个学科的研究综述会非常凌乱。一个学科有那么多研究方向,但在一年当中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就发表了一篇好论文,那就没什么可综述的了。此外,大家还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大法学院老师手把手教咱写论文是种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