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浅论李白诗歌的客寓意识汉语言文学论文范
TUhjnbcbe - 2022/8/15 18:22:00
北京酒渣鼻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news/a_8598835.html

目录

摘要..............................................................Ⅰ

外文页............................................................Ⅱ

1唐代文人客寓意识的背景...........................................1

2客寓意识与李白漫游经济来源的联系.................................2

2.1.李白漫游生活的经济来源.......................................2

2.2 客寓意识与其经济来源的联系..................................3

3诠释李白诗歌的客寓意识...........................................4

3.1 李白客寓意识与出生地的关系..................................4

3.2 李白父亲的影响..............................................4

3.3 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4

3.4 思想的复杂性................................................4

4李白客寓意识与“谪仙”的关系.....................................5

4.1“谪仙人”形象特点.............................................5

4.2“谪仙人”李白形象的认可......................................5

4.3 接受道籙....................................................6

5客寓意识对李白诗歌创作的积极影响................................6

5.1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6

5.2积极快乐的讴歌.............................................7

5.3创作大量赠答诗.............................................7

5.4新的诗风...................................................7

注释.............................................................8

参考文献..........................................................8

致谢.............................................................9

 摘要大多数有个性的诗人内心,确实存在着其特有的,不可欠缺的意识,以及在其贯串一生的特殊的事件。李白具有的“客寓”的意识,可以说正是认识他的一种“基准”。在李白62年的人生中,创作的诗中,有很多受“客寓意识”的影响。本论文首先分析唐文人客寓意识的背景,其次引出李白的客寓意识。第一,与李白的出生地和家系相关;第二,蜀中生活让李白觉察到了自己出生地和家系的非正统性,加深了他的客寓意识;第三,李白在长安的体验,“谪仙”这一称呼,在李白诗歌及行为中尤为突出,成为李白“客寓意识”的表现。第四,李白客居旅寓生活的经济来源与客寓意识联系。第五,客寓意识对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李白的漫游活动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来揭示社会生活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李白漫游 客寓意识 

浅论李白诗歌的客寓意识

大多数有个性的诗人内心,确实存在着其特有的,不可欠缺的意识,以及在其贯串一生的特殊的事件。李白具有的“客寓”的意识,可以说正是认识他的一种“基准”。在李白62年的人生中,创作的诗有很多受“客寓意识”的影响。

1 唐代文人客寓意识的背景

大多人文人在考取功名之前,都曾有过从故乡到京城再到外地往返数次的经历。他们长期过着客居旅寓的生活。中晚唐时期,进士科的名望渐渐升高,于是天下文人趋之若骛,但是每年高中的进士只不过二三十人,名额有限,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愈演愈烈。每年因权贵的干涉,已占去一部分名额,使有限的名额变得屈指可数,中榜率因此更低,造成许多寒门子弟名落孙山。因此,唐人创作的“下第”诗因此增多,这类诗中,在一般的羁旅生涯之外,又多了一层因失望带来的沮丧和受挫之感。更何况在考取功名这条道路上,士人们还需要到处干谒请托,争取高中,这期间也交织着期望与沮丧,在诗歌中都能体现出来。

经历千辛万苦得到官衔的士人,生活也并不是如人所愿的。唐朝的制度中,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每一届任满必须自动离职,集中到京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重新考核,不能继续留任。像这样的选举每年会选出数千人。选举考试时,考生总是汇集京城,但总是十落六七,由于未能得到官位,只得漂泊他乡。像从前那样,变成贫士一个,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有的甚至客死异乡。

与以往相比,文人出路确实已经拓宽,但*治斗争十分激烈。每当新君旧主交替之际,*局十分动荡,许多文人迫不得已卷入其中,有的甚至流窜外州,隐姓埋名。唐朝后期,大臣*争已经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得势的一方时常挟权势以报私怨。贬斥外州成为打击*敌最为主要的手段。正如白居易所说“播迁分郡国,次第出京都”①的文化现象。

在朝为官一不小心,言语行事触怒了皇威或朝廷重臣,就会身败名裂,被贬他乡。不少唐代的文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久而久之,唐朝官员经常被迁贬。因此,在唐文人的诗歌中,增添了一层流寓之感。总之,唐代文人无论仕前还是仕后都曾经历过漫长的“客寓”过程。

在唐代,在文人诗中已经体现出“客寓”一词,如杜甫的《酬高使君相赠》,“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②。相当于“旅寓”,这里指的是唐文人客居旅寓的生活,是唐人的原意。

长时间的漂泊使他们感到在漫长的求名路上,自己总是羁旅之人,总有漂泊之感,没有一个归宿。旅舍僧院不是家,现在为了求取功名不得不长居与此。久而久之,竟然成了“家”,而真正的家,却很少回去,造成了有家难归。在唐代流传一句俗语,“槐花*,举子忙”。在唐朝时期,举子想要早日登第,发展社会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每当秋天,举子离家远行,四处干谒请托,直到次年春天考试结束,这期间,长期旅居,僧院为伴,反而自己真正的故乡如同客店。因此,长期的“客寓”生活是文人,造成了对归属感和亲情慰藉的长期缺乏。孤独感涌上心头,诗人的歌吟,好比孤鸿的鸣叫,分外凄苦。

唐代文人,“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解决不了的矛盾,这也是产生客寓意识的第二个源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文人旅途疲劳而有些文人厌倦离家远行。对于那些锐意进取的文人,不是无家可归,而是“身事未成归未得”,有了考取功名,绝不轻易回到故乡,必须奋然前行。久而久之,“客寓”就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生活常态。沈韬文《游西湖》:“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③诗中概括了唐代文士的游子品格与漂泊精神——为了功名而拒绝还家,执着而专一;是那样的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又如此的犹疑不决,敏感多思。对士子而言,家就像一个远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的归憩之所。正是这种家园意识使作品深刻的切入现实,与客寓意识结合,成为艺术构思的两极。

2 客寓意识与李白经济来源的联系

李白五岁随父亲从西域迁入蜀中,“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喜好求仙访道。二十岁左右,便有蜀中游历的经历。曾游峨眉山,青山等诸多名山。曾拜谒由礼部尚书出任意州长史的苏頲,得到他的赏识,开元十二年秋,李白有着自己的*治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长期漫游生活。

李白出蜀后,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历,历襄汉,东至扬州,然后又折回江夏一带。这期间,李白曾被玄宗任命于翰林供奉,后期也曾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随后李白受永王连累,以“附逆”之罪,被囚浔阳狱中,终被判六方夜郎,经过巫山时,被朝廷赦免。晚年,李白因患“腐胁疾”,最终在安徽当涂去世。

李白青年时离开家乡,一生漫游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历了无数磨难和坎坷。他一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他终生没有俸禄,又是一个出手慷慨大方的人,并不懂得经营钱财,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观点,在金钱观中尤为突出。这种思想深受客寓意识的影响。

文人为了求取功名,向权贵者投献诗文,为将来涉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李白也不例外,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李白给安州裴长史上书自荐信中写道“曩者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此则是白工轻财好施也”。这里不仅仅表明李白助人为乐的品格,而是更能看出李白在离开四川时肯定携带了一笔钱财。自己在扬州住了一年,花了三十万钱都用在救济那些落魄不得意的读书人身上,这三十万钱是李白施舍给别人的,他自己应该拥有更多的钱财维持生活。年轻的李白当时也算个富家子弟了,他的父亲是个商人积累了一些财富,但李白只懂得消费并不懂得积累。这种出手阔绰的生活维持时间似乎并不长。离开四川后的两三年后,他的生活渐渐陷入窘境,情绪也十分低落,在他后来的回忆中写道:“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2.1 李白漫游生活的经济来源

唐代并没有官方的明文规定,稿酬制度,但有不少文人因为撰写诗文、碑铭、颂赞而获得酬劳,也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普遍风气。以李白当时的名气,他的润笔之资可称之为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现存的诗文中,就有不少应邀撰写的颂赞、碑铭、壁记之类的文章。

除此之外,李白通过诗文还经常获得许多价值昂贵的实物馈赠。比如裘皮大衣,“粉图珍裘玉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故人赠我我不违著金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酬殷明佐见赠王云裘歌》还有名贵的墨砚:“上*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今日赠与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酬张司马赠墨》,还有赠茶,赠帽,赠山水字画,种种馈赠,数不胜数,这些也成为李白经济来源的支柱。

 婚姻生活与朝廷馈赠,也是其中一项。李白一生经历了两次正式的婚姻。开元十五年,他到了安陆,娶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为妻,“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后来许氏病逝,他的第二任夫人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两次婚姻都是李白入赘妻家的形式。许家、宗家虽不比巨富之家,但以宰相后人的家庭对李白经济的支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接受唐玄宗的诏命担任翰林供奉一职,虽然不是正式的有品级的官位,*治上也无前途可言,但肯定享受着十分丰厚的待遇。后因桀骜不驯的性格,得罪了翰林学士张垍等人,这些人在玄宗面前诋毁李白,玄宗也逐渐疏远李白,他在长安的*治追求从而失败,但是在经济上却又一笔收获:“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既然是玄宗赠给钱财,这笔钱财不会太少。

肃宗年间,永王十分诚恳地邀请李白加入幕府,使者韦子春赠与他一笔不小的聘金:“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对李白来说,这五百金并不是他加入永王李璘幕府的真正理由,但对在庐山避难的李白一家,这却是一笔可观的经济保障。

朋友的资助,李白所以一生浪游各处,主要依靠他的交游广,朋友对他的优礼,早在安陆酒瘾时,就自称“结发末识事,所交尽豪雄。”在青年时期,已经有一些知交好友。根据当时诗文的记载,往来密切的是元丹丘,元参*,李幼成,李令向,崔宗之等人。

比如好友元丹丘,在河南的颖阳,嵩山均有山居、庄园,这些地方成为李白客寓旅居生活的依托之地。元丹丘曾多次请李白来自己的住所一起欣赏美景,研究道教。李白在诗中曾写到:“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元丹丘歌》:“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跟朋友一起参禅悟道,当然就不用考虑衣食住行的开销了⑤。

元参*是李白的莫逆之交、他们情似骨肉,几度同游。在一首诗里面李白记载了他和元参*同游太原的情景:“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李白因为有这样热情款待的主人,竟然在太原,晋祠等地漫游了半年多。

玄宗时期宰相崔日用的公子崔宗之,也是李白的好友之一,曾写信邀请李白来自己的嵩山别业居住,观赏佳景。“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明月出高岑,清溪澄素光。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香,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赠李十二白》。

愿为李白提供资助的人不仅仅是这些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以李白当时的名望,也有许多小人物十分期望能够目睹李白的风采。博平的一位郑太守,放下太守的架子,远道寻访李白,一直追到江夏方才如愿“多君重然诺,意气遥相托。五马入市门,金鞍照城郭。都忘虎竹贵,且与荷衣乐。”《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立马赠别》,另外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都小官,听说李白途径当地,专程提着琥珀色的美酒,汶水的紫锦鲤鱼前来拜访。“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酬中都小吏携斗酒》。

李白之所以能够赤手空拳的走遍天下,而几乎不用考虑衣食住行的花销,不仅仅是他被赐金放还后有一定的*治价值,更重要的是他助人为乐,桀骜不驯的人格魅力,飘逸洒脱的诗歌风采牵引着许多文人的思想。

2.2 客寓意识与其经济来源的联系

形成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与他的“客寓意识”有关,“客寓意识”很容易让他产生身心自由。常常表现出因并非主体而责任减轻,对钱财不懂得积累,更不懂得计划,没有长期的打算。暂不说李白离开四川,在扬州的一两年里,“散金三十万。”单从李白漫游时期的几项经济来源讲,若将其细细打点,生活也会比百姓好些。而李白的一生时而富裕,时而落魄。可见他并不看重钱财,更不想被金钱束缚。“*金逐手快意尽”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向往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喜爱游山玩水。诗人李白由于资质和环境的客寓意识为基调而生活,与其他诗人不同,表现在于李白不像他们那样作为责任分担者,以参与为目的,换句话说,他不是作为恒常的责任分担者,而是作为临时的责任分担者,在钱财方面,诗人总是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从不去想以后的生活来源。这一切,深受“客寓意识”的影响。

3  诠释李白诗歌的客寓意识

唐代文人里面,李白的“客寓意识”尤为典型,日本学者松浦友久研究李白时提出,纵观李白的诗歌生涯,李白是“客”之子,没有安定的住所,没有真正意义的家乡,具有“客寓意识”。李白以自己常为客=行旅者=非固定的存在⑥。

3.1 李白客寓意识与出生地的关系

范传正《新墓碑》记述到“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之后,在李白五岁时随父亲从西域迁居至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在中国并没有属于李白的故乡。巴蜀之地对于李白而言,颇具有特殊性,可以称之为“非出生地之故乡”。在巴蜀一带长期的生活体验,对李白的客寓意识产生了初步的影响。

李白客寓意识的定位,相比之下不是西域而是蜀中。在他的脑海里,巴蜀之地并非久居之地。在他临死之际,希望把自己葬在宣城,而不是第二故乡巴蜀。今安徽省宣城与他敬仰的诗人谢朓有关。明显能感觉到李白并没有把巴蜀之地当作自己的故乡,在中国传统的士人眼中而言,李白这一举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外。这一事实,使青少年时期以及在后期社会活动的李白比其它的传统士人,更容易产生“参与愿望”和“疏离感”这种独特的感觉和心情。

3.2 李白父亲的影响

李白父亲在中国,并没有一个正规的名字,仅有“客”这一模糊的称呼。范传正的《新墓碑》中记载“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无论当时移居蜀中生活情况如何。几十年后。已名扬四海的李白,晚年,把自己的家世传给儿子伯禽时,没有透露父亲真实的名字,最终只说出“客”这个名字。在当时士人的价值观来看,这是极为不孝的。说明其父此外再没有别的中国名字。

李白作为“客”之子。父亲没有官职,没有权贵者的保护,更没有祖传的土地,只有一个经济实力和商贸才能的移民,当地人称其父为“客”至死未变。以大半为牧畜,移民的西域迁至以农耕为主的蜀中,以父亲为首家族的客寓感,因此增强。定居者的社会大多排斥移民,这是古今通训。蜀中百姓称父亲为“客”。在李白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李白离开四川后,并没有与巴蜀有实际的联系,应该与此有关。

3.3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唐代应科举考试资格有“生徒”和“乡贡”两种。“生徒”是指属于国子监和太学等六学馆的学生。另一种“乡贡”是指州县考试合格由地方向中央推荐的。居住在乡的李白只属于“乡贡”这一种。 

“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情,皆有罚。”《新唐书》。“贡举非其人”是指推举的不合格者,那个推举地方的官员就成为被惩罚的对象。李白作为移民之子,很难成为被推举的对象。

“凡官员有数。……每岁五月,颁格于州县,选人应格。……以十月会与省。过其时者不叙,其以时至者,乃考其功过。”“同流者,五五为朕,京官五人保之,一人识之。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新唐书》⑦。

这样看来,李白即属于异民族出身,又是商人后代,正是因为这两条被当时的乡贡拒之门外,科举一事,不仅表明他同科举本身无缘,更重要的是指他不能通过仕途而飞*腾达。

3.4思想的复杂性

李白客寓意识的形成,与他十分复杂的思想有关。他集儒、道、侠的思想于一身。儒家的“兼善天下”使他游览名山大川,陶冶性情。兼善天下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这种*治意识,随着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潜移默化,进入了文人心中。像李白这样以狂放不羁闻名的诗人,也还是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就李白而言,安邦济世、兼善天下*治抱负,事君荣亲用世愿望,绝不在其他文人之下。往昔论者对太白鄙视功名、“不屈己,不干人”及出世学道的思想侧面多少有些夸大。只不过李白对功名的追求,不像其他读书人,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所采用的是游说人主,直取卿相,一鸣惊人的非常手段。所要达到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为了求得功名,引起皇帝注意,他运用了许多手段,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等。


  道家的“逍遥物外”又使他在理想追求受挫时,或为隐遁山林、或为求仙学道、采药炼丹。在江陵,李白遇见道教名流司马承祯、元丹丘等,和他们一起游仙学道。李白的游仙是诚恳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游览了司马承祯长期修道的天台山,盼望仙人“举手来相招”。好友元丹丘,是个修道学仙之士,两人在嵩山“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访过神仙焦炼师,以示对其“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的倾慕。为了拜寻高师,他们还一起游仙到随州,从紫阳先生那里学仙。到了晚年,他干脆请其尊师高如贵授教,如了道门。此后,越发认真地游仙。据其族叔云,他“仙药满聚,道书盈筐”,平时以炼丹服食为事,更属平常。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一诗中,他曾详细描写自己炼成大还丹的情形。直至流放夜郎途中,他还向往几年前游过的秋浦,那是适合炼丹的好地方,希望“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丹”。


  李白的任侠风采早在他出游之前就有所表现,魏颢说他“少任侠,尝手刃数人”。李白爱好剑术,在传统士人社会中,是个志在以诗文求荣耀通达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喜好剑术的任侠之徒,这种情况是少有的。这都是通常文人所不敢为的,这实际上也是李白侠士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李白漫游的过程中,其侠士风采屡有表现。李白漫游中所涵盖的儒家的以游求仕、道家的以游归真及豪士剑客的以游行侠,反映了李白在旅游的行为与追求上是多元化的,其思想是复杂而深刻的。

4 客寓意识与“谪仙”的关系

最能鲜明地表现李白的客寓意识和客寓的诗思的,应是两次长安的生活。天宝初年的长安体验、特别是以“谪仙”称呼为内核的李白诗风、以及将这种文学的社会的体验在言行上的自觉化了。

天宝元年,在长安的紫极宫中,李白被贺知章呼为“谪仙人”。在读了《蜀道难》、《乌栖曲》等乐府诗后大为赞赏,立刻解下衣带上的金龟,沽酒共饮。所谓“谪仙”,意即“因得罪而从道教的天上界被谪往地上的仙人”。这种“谪仙”形象,在《魏书》中所见到的仙人“成公兴”那样,至少在道教世界中是作为具体性、个别性的实际感受到的存在。

4.1 “谪仙人”形象特点

“谪仙人”形象之构成,主要属性大致归纳三点。一、才能的超俗性,天才性。大多数被称为“谪仙人”的人在才能上具有超俗性,天才性。指当事者的才能资质,即有属于天上世界的属性。“谪仙人”的称呼可看作对诗歌的极致夸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二、社会关系的客寓性,非恒常性。指当事者有从天界被一时流谪到人间的暂时性属性。“谪仙人”可视为被免除后,成为现实社会中责任分担者的必备的条件。三、言行的放纵性、非拘束性。这一点,也是构成“谪仙人”的基本要素。“谪仙人”因免除了地上的常识和权威的拘束,因而也可视为不可欠缺的条件。便可构成“谪仙”的形象⑧。

4.2 “谪仙人”李白形象的认可

文学史上的“李白”的形象,是以“天才的资质”和“客寓的言行”为主要特点而构成。

 “谪仙”这一称呼,于合乎李白的本质和性格,此不仅会被李白认可,且也能被社会广泛接受。“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在李白诗歌《玉壶吟》中,已经自称为“谪仙人”来夸耀了。李白对此,十分喜爱。从此后的诗中也可时常可见:“即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太子宾客贺公…呼余为谪仙人。…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酒忆贺监》。


  接着,友人们的诗中也出现了例证:“谪仙游梁园,爱子在邹鲁。”魏颢《金陵酬翰林谪仙子》还有,魏颢《李翰林集序》、范传正《新墓碑》、李阳冰《草堂集序》、等唐代传记史料。

此后,李白谪仙形象的例子越来越多。“谪仙”这一称呼几乎被李白一人独占。由于得到贺知章的赞赏,李白实际上已经将他内心和诗风中,这种“谪仙”的成份自觉地明显化,而且“李白=谪仙”的形象随之在自己和他人眼中得到深化和稳定。

“时公已被酒于翰林中,乃命高将*扶以登舟。”范传正《新墓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这些都描述了李白的形象。尽管有些夸张,以“谪仙”身份之“客寓者”才能具有的极度放纵性为特征的。假如没有贺知章给予他“谪仙人”的赞扬,或者这一称呼并没有成为玄宗提拔他的原因,那么李白的放纵是难以达到极点的,然而“谪仙”的放纵性既然是以其“客寓性”为前提的,那么李白在短短三年中被逐出朝廷,也就不难理解了。

4.3 接受道箓

在得到“谪仙”称呼之前。李白其隐逸、游仙的行为虽可见到,以类似“×仙”的自称、尚未见到。与之相对,在被逐出长安后,虽然东游梁宋,与杜甫,高适漫游欢歌。不久的一段时间里,李白在紫极宫从高天师如贵那里接受了“道箓”,“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奉赠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录毕归北海箓》。在安陵从道士盖寰那里得到他起草的“真箓”,与“仙”的世界有了更具体的接近。可以认为,与李白在朝时将自己的诗歌定位为《谪仙歌》具有相同意味的是,此时的李白一面把自己视作文字意义的“谪仙”,一面表明他在求仙世界中与道教信仰融为一体的心情。被授予“道箓”“真箓”一事,与以往和游历不同,而是意味着作为道士的弟子加入了道籍,通过炼丹等行为,踏入了深层求仙的境界。

可以判定,“谪仙”的称呼确实对李白压抑作用的“客寓意识”加以质的转换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表明,之前作为基本的压抑和郁闷的因素而持续发挥作用的“客寓意识”,由于与“谪仙人”这个“有荣誉的”观念结合到了一起,因此转化成更多自由和放纵的性格而发挥作用。李白对此美名的满足感,乃是其意蕴中的本质所在。

5 客寓意识对李白诗歌创作的积极影响

李白一生漫游过无数名山大川。整个青春,都托附给山水,促使李白进行大量的诗歌创作,使他能够深层地认识和体验社会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泉。

5.1 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长期漂泊的生活使李白的诗歌形成了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诗人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浪漫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李白的中强烈地表现出来。我们从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到火焰般的热情,充满了奇特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他漫游所到之处,都是名山大川,那壮丽的景观,充满神奇色彩的大自然的变化,不由得激发诗人的想象。于是,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金胭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庐山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无论是大海云帆,还是高山流水,在诗人的眼中,富有韵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意象雄奇飞动,使人驰骋想象,那些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那留下过古人行踪的人文景观,赋予诗人以无尽的灵感,使他能够驰骋想象,“昔人已乘*鹤去,此地空余*鹤楼。”湖北的*鹤楼,在千年的江涛帆影中与李白的一首唐诗相吻合。

脍炙人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点。在李白的笔下,遥远的天姥山似乎就在李白面前,仿佛他真的在攀登似的:“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蹬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好似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果没有漫游生活的经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想象?所以完全可以说,长期丰富多彩的漫游生活不仅使他开阔的眼界,也大大激发了想象力,使诗歌充满了浪漫色彩。

5.2 积极快乐的讴歌

积极快乐的讴歌,这是李白诗歌让人看到他最为乐观、快乐一面的因素。他为了拥有眼下短暂一瞬的充实,放开歌喉不断地讴歌快乐,在当时的文人的习惯中是很少歌颂人的快乐,歌颂对这种快乐的积极的人生感悟。歌颂快乐,发现生活的美好,这方面李白的功绩是很大的。

奔放而自由的生活,他的这种快乐就在这种自由之中,因为这个缘故。各种歌唱酒的诗为人们所喜爱,让人感到亲近。例如:“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工见玉女,大笑亿千常,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短歌行》产生了追求生活的快乐和充实的声音。李白这首式的空想,没有为人生短暂的无常而苦恼。“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他的梦想是夸张的甚至等于空言,用北斗七星来到美酒,让天上的祥龙各干一杯,这样的言语,不是李白说不出来,这是自由空想的产物,这样的奔放,限定"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这是即使百年也觉得短的焦虑吧!不管怎么样,百年稍纵即逝,刹那间充满高兴和快乐,畅饮美酒,驰骋空想,朝气蓬勃的生活。
  

李白乐观的个性,表现的十分鲜明。诗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追求自由的生活,漫游天下的经历,而增强了诗人追求积极向上的个性特点。都与客寓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5.3 创作大量赠答诗

漫游生活使李白广交朋友,赠答诗成为李白诗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李白在洛阳遇见杜甫,两人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友谊。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诗,发出“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的感慨。在安陆写了《赠孟浩然》送给孟浩然,他的《赠汪伦》是在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玩桃花潭时所做,还有许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真心仰慕李白。李白也都以诗相赠,如《送往屋山人魏万还往王屋并序》,《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等。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谁像李白漫游时间之长,所到之处之广,也很少有谁像李白交那么多朋友,留下那么多赠答诗。

5.4 新的诗风

漫游生活,使李白的精神找到了寄托,使诗人把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的诗,语言豪放清新,自然明快,不拘一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能代表李白风格的是他的七言诗。李白以创新的精神作乐府诗,众多乐府旧题在他的笔下获得新的生命。他的歌行打破了初唐整齐骈偶的束缚,杂用古文。他的五言古诗具备汉魏六朝的多种风格,具有豪放飘逸的特点。他将散文句式带入诗中,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语言自然流畅。

李白的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长期漫游生活有关。诗人看惯了巍峨的高山,湍急的大川,辽阔的天空,“历行天下,周求名山”。诗歌中所体现的豪迈狂放,飘逸洒脱的诗风,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具有非传统型、非日常性特征,因而就形成了客体化的诗风。正如他不走科举仕进道路的人生态度,都能让人感受到客寓意识对其诗歌的积极影响。

注释:

①全唐诗.中华书局.,8 卷第1页.

②同注[1] 卷第10页
  

③同注[1]卷第14页

④李太白全集辑注.中华书局,.第页 以下李白诗歌均选自此书。

⑤乔象锺.李白论.齐鲁书社,.第25页~第31页

⑥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中华书局,,第84页

⑦同注[6] 80页~81页

⑧同注[6] 7页~8页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8

[2]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J][M].北京:中华书局,

[3]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4]王绮.李太白全集辑注.[M].北京:中华书局,

[5]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窥.[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6]乔象锺.李白论.[M].山东:齐鲁书社,

[7]燕白.简论李白和杜甫[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8]吴振华,20世纪李白诗学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7

[9]梁轶芳.从李白身世遭遇看其创作风格的形成.理论观察[J],,1

[10]李霜琴.走 进 仙 心——谈李白的个性与游仙的关系.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3

[11]孙沛东.李白精神和个人悲剧.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4

[12]孙彩霞.李白*治悲剧探微.衡水师专学报[J],,9

[13]莫芙青,蒋力余.李白与游侠.船山学刊[J],,1

[14]许总.论李白的思想文化性格.东南文化[J],,1

[15]李向阳.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性格.*石教育学院学报[J],,12

[16]章尚正.李白山水情节的文化意蕴.绥化师专学报[J],,4

更多原创免费毕业论文范文下载推荐:重点论文网(Lw.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论李白诗歌的客寓意识汉语言文学论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