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鼓舞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几条创建问题情景的原则,给出了几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创设方法
1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改变了在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发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索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探究活动在学生身上激发出的学习热情及巨大的学习潜质。但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一般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开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场,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所以,探究的第一步,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引导。在数学的教学中,有效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新课探究,而且问题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问题情境的含义
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数学学习中合适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
我们这里所说的的“问题”,除包括“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因而问题情境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一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或发现规律的气氛,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惊奇、对成功的喜悦等;第二,它是数学概念、规律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概念、规律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讲授概念、规律之前,应先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3问题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把学生从书本一下子拉进实际生活中,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让他们解决,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求知欲望一应而生,下面的课堂教学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3.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任务,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对数学问题进行科学观察和理性想象的能力
3.3创造问题情境,能够训练学生的能力
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恰当的情境,在学生熟知的范围内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去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产生顿悟。
4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4.1目的性原则
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处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阶段,教师一般先要将设计的课件、挂图或实物等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因而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我们可以尝试用模型辅以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可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会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立体思维中去,再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所得出的结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又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